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酒泉新闻
统筹优质医疗资源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酒泉市政协“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专题协商会发言摘要
时间:2023-09-15 15:08:00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1249

编者按 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战略高度出发,统筹全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有效破解群众关心关注的跨省跨区域看病就医难问题,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近日,酒泉市政协召开“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专题协商会,部分县(市、区)政协和市政协委员围绕议题进行了协商发言,与会人员广泛深入互动交流,提出了创新思路和对策建议。现将发言摘要如下:

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促进区域医疗均衡布局

政协肃州区委员会

一是持续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发挥创新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对基层医联体的政策支持,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引导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制度,探索推进县区、乡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是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立以城市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域医共体组织体系,推动区域医共体规范化运行、同质化管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远程信息平台,通过远程诊疗和远程教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三是持续推动优质资源扩容。探索建立区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机制,保障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和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城乡社区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四是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推进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学历提升等工作,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从源头上提高医疗队伍的专业能力素质。

推进医疗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打造西部区域医疗服务新高地

政协金塔县委员会

一是坚持高标准定位。对标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立足打造健康中国酒泉实践基地,配套优质医疗资源、先进医疗技术、高端医疗人才,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运营机制,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打造西部区域医疗服务新高地。

二是坚持高水平建设。加强规划布局,打造区域一流、全国领先的特色专科,不断提升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动性和引领性。完善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基层医疗服务功能,构建区域一体化、同质化新格局,补齐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短板,为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更好落地创造条件。

三是坚持高层次运营。加强与省内外医学院校、一流医疗机构合作,创新引进方式,拓宽合作领域,改革配套措施,完善激励机制,构建资源有序扩容、专业优化组合、整体高效运营的发展格局。重视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坚持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建立医学人才长期培训培养计划,加大对本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形成合理的人才发展梯队。

四是坚持高效能管理。探索建立更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市场薪酬制度,加大对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拓展远程医疗服务和互联网诊疗,建立健全域内协同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建共享。

发挥医共体作用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政协玉门市委员会

一是加强财政投入保障,提高医疗机构建设水平。对列为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的县市区,在政策和项目上给予适当倾斜,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健全县乡一体化医疗服务平台、医学信息平台和转诊平台,切实提高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有效发挥医共体作用。

二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适当放宽医疗卫生专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条件,在引进“双一流”和省级重点院校毕业生的同时,扩大纳入省内外普通本科院校医学毕业生,有效补充医疗机构用人需求。加快完善酒泉市级医院专家、业务骨干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诊疗服务和技术帮扶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带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加快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自主招录相关事宜,切实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医共体建设水平。加强与省级医保部门的沟通协调,对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试点县市,统一确定医共体内药品目录,打破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限制。积极协调省医保部门,合理提高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能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适当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费用,逐步优化医疗收入结构。

深化合作交流 促进均衡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九三学社酒泉市委会副主委 郭秀荣

一是激发工作活力。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在保障群众最大受益的基础上,协商建立最优合作模式,最大程度发挥输出医院作用,有效调动医院职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深化合作、激发活力、促进发展。

二是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发挥输出医院的人才优势,研究制定人才培育计划和方式,通过传帮带教等形式,让人才队伍在职称、技术等方面有明显提升,各个层次的医务人员都有学习和提升能力水平的机会。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打破编制约束,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统筹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医疗保健等问题。

三是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促进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同时,要尽可能辐射到各县市区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让县级医院在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享受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红利,促进区域医疗中心、示范医院扩容提质,让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均衡发展、整体提升。

强化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

让人人享有健康

市政协常委、市中医院副院长、农工党酒泉市委会副主委 张文福

一是政府牵头组织,精准布局规划。本着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研究制定今后5—10年发展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内部组织管理机制,尤其是人员的管理以及人员身份、待遇、职称晋升等。

二是强化观念认识,保障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卫生健康资金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投入,结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保障政策,按规定落实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坚持不懈做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

三是完善救治功能,发挥专科优势。建设五大救治中心,确保每家医疗机构建设都必须达标。快速提升专科水平和能力,以优势专科带动,组建专科联盟,短期内使医疗服务同质化,以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为抓手,促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扩大人才招引。落实区域医疗中心用人自主权,鼓励区域医疗中心探索符合自身运行模式的管理措施和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核定岗位数量,探索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区域医疗中心依据国家规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自主招聘,自主确定人员结构,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五是以健康为中心,实现功能拓展。妥善处理中医与西医、综合与专科、中心与基层、公益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应以“六位一体”功能为原则,充分考虑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强化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不同于基层的功能定位,以专科建设带动中心医疗服务的全面提高,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

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兼)、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 李小强

一是把握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契机,加强改革配套政策设计。落实地方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探索公立医院全额供给保障机制和人员编制区域内统筹使用或“周转池”制度,取消不必要的条件限制,简化人员招录审批流程,落实医院自主决策权。切实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和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加强医疗改革系统集成,围绕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培养评价制度、人员编制等重点领域,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区域医疗中心发展需要的创新政策体系,激发地方创新创造活力。

二是瞄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关键点,着力解决人才短板问题。依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建立政府引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和复合型专业人才梯队;探索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刚性方式和柔性方式结合,充分落实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实行自主招聘、自主确定人员结构、自主进行职称评审,推动高水平人才自由引进和流动,实现区域医疗人才资源共享。

三是围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功能定位,积极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支撑,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布局建成数个医学博士(院士)工作站或研究所(站),以病死率和外转率高的疾病为切入点,以高水平输出医院特色优势专科为支撑,以集团化、同质化、长效化模式打造一批优势专科集群,以高水平专科带动整体能力提升,全方位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整体功能。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内部组织管理机制,引进或培育一支高水平、职业化、高效能的医疗中心运营管理专业团队,全面、独立行使医疗中心管理权。政府承担对医疗中心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协调各项财政投入和保障政策制定,将医疗中心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深化民生领域改革重点内容。

责任编辑:杨阳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