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向阳生长
——酒泉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启示录
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滩上,昔日“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荒芜,正被智能温室的融融暖光、北斗导航的精准定位、手机app里实时跳动的温湿度曲线悄然改写。这里的农民不再守着田埂“看天吃饭”,轻触手机屏幕就能调控大棚温光水肥,无人机载着生物药剂掠过农田,app里跳动的“云订单”正把增收的喜悦传至千家万户。
这不是科幻片里的场景,而是酒泉市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重构“三农”发展格局的真实答卷。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业新质生产力”写入顶层设计,明确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全链融合的乡村振兴方向。酒泉的实践,正是把戈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注脚,为西部干旱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酒泉方案”。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在科技创新。对戈壁农业而言,首要任务是啃下“种业芯片”与“智慧生产”两块硬骨头。
面对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的先天短板,酒泉市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深耕种业:建成戈壁设施农业24万亩,高标准种子基地撑起蔬菜、花卉种子国内50%、70%的市场份额,“敦玉49号”玉米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一粒粒“酒泉种子”,不仅守牢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更让“戈壁种出金种子”的愿景变成现实。
智慧农业的深度渗透,更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曾经“靠天猜雨”的农民,如今盯着手机app就能“数据决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酒泉用科技劈开了戈壁的资源桎梏,让农业有了硬核底气。
戈壁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既要向科技要产能,更要向绿色要可持续。
酒泉市探索出基质枕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技术,既解决了“缺土”痛点,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在肃州区的戈壁温室,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每一滴水,农户足不出户就能从容应对旱涝、病虫害等挑战。敦煌市精心打造“农业+文旅”综合体,让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通过错峰上市,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酒泉市不是口号,而是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生态价值的转化,最终落脚于民生的改善。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成了“生态农场主”;曾经无人问津的戈壁滩,如今成了游客打卡地。绿色,不仅让戈壁“活”了起来,更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终极目标,是让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酒泉市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为纽带,把产业链从“田间”延伸到“餐桌”,让农民分享全链条增值收益。
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27285元,一产增加值增速连续11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农民从生产者变参与者、从打工者变股东的身份跃迁。
五年砥砺,酒泉用实践回答了“戈壁滩上能不能搞现代农业”的时代之问。其核心启示,在于坚持“四个面向”:面向科技前沿突破种业瓶颈,面向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面向生态底线创新绿色技术,面向共同富裕深化农村改革。
站在新起点,酒泉的戈壁滩上,一场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孕育:智能温室的灯光更亮了,无人机的航迹更密了,“云订单”的提示音更响了。全市上下敢闯敢试,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笔,绘就一幅向阳而生的美好图景——这里没有“风吹石头跑”的荒凉,只有科技赋能、绿色生长的希望;没有“靠天吃饭”的无奈,只有数据决策、全链增收的底气。
从戈壁荒滩到“农业硅谷”,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酒泉的实践证明: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刻在大地上、写进农民口袋里的真实改变。只要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绿色转型为底色、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就一定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西部干旱地区绽放最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