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文化
文雅高古的酒泉方言土语
时间:2025-10-14 09:47:21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30 作者:王世红

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大字不识的酒泉农村老太太面对久阴不晴的天气,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这老天几时才晴啊”,或者公交车久等不来,大爷焦急得自言自语道:“这车几时来啊”时,你是否觉得他们的话太不时尚、太不文雅,土得掉渣呢?

那请你再看看你所熟知的大文豪苏东坡的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觉得苏东坡的词句文雅吧,大气吧?那请你再看看李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你是否觉得只有这些大诗人、大文人写的诗句才文雅高古呢?

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酒泉老人的口语还是古代诗人的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几时”,它从古至今,从书面到口语,语音一致、写法一致,甚至连其词义都一致,都是“啥时、何时”的意思。这些在古代文化典籍里传承了上千年的词语,在不同生活场景下,能毫不违和地从平民百姓的口中脱口而出,现在,你还觉得它土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一,“箸”。在家里吃饭时,老婆对老公说:“你吃饱了没有?我再给你一箸头面。”这里的“一箸头”是什么意思?

“箸”的原始含义是指吃饭用的筷子。《说文解字》:“箸,饭攲也。从竹,者声。”许慎认为“箸”是吃饭时用来挟取食物的工具,其字形采用“竹”作偏旁,表示它最初是由竹子制成的。所以,“一箸头”就是“一筷头”。

《韩非子·喻老》篇曰:“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史记·宗微子世家》又曰:“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是历史上关于“箸”最著名的典故之一。商纣王命人制作了象牙筷子(象箸),贤臣箕子因此感到恐惧。箕子认为纣王用了象牙筷子,就肯定不会再用陶制的碗碟,而会配上犀牛角或玉石制成的杯盘。有了象牙筷子和玉杯,就肯定不会满足于吃粗粮和野菜,而是要吃各种山珍海味,如旄、象、豹胎等。吃了如此珍贵的食物,就肯定不会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下吃饭,而要穿着华丽的衣服,在高台广室中享用美食。箕子担心这种追求奢华的风气一旦开始,就会不断地扩展下去,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果然,五年后,纣王建造了酒池肉林,设置了炮烙等酷刑,商朝因此灭亡。这个“象箸之忧”的典故寓意着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的,人们应当从小事中预见到潜在的危机,防微杜渐,避免不良的开端引发严重的后果,也提醒统治者要注重节俭,不要骄奢淫逸,以免失去民心,导致国家覆亡。这个典故被后世广泛引用,还衍生出“象箸之渐”“见小曰明”等成语,进一步强调了见微知著、洞察事物发展趋势的重要性,成为传统文化中预见性思维的典型例证,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人停下酒杯,扔下筷子,吃不下去饭,生动地表现了其内心的苦闷和迷茫,也侧面反映了“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性。

例二,“恓惶”。有一个女子哭得撕心裂肺,旁人见状,问道:“姑娘啊,你哭得这样恓惶,是遇着什么伤心事了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曰:“恓惶,悲伤凄凉的样子。”唐代张籍诗《送韦评事归华阴》:“老大谁相识,恓惶又独归。”诗人送别友人,感慨友人年岁已长却知交零落,如今又要孤独凄凉地归去。明代高明的戏剧作品《琵琶记·糟糠自厌》:“荒年万般遭坎坷,丈夫又在京华。糟糠暗吃担饥饿,公婆死卖头发去埋他。恓惶处,见恸哭饥人满道,叹举目将谁倚托。”女主人公赵五娘燕尔新婚,被迫送丈夫赴京赶考,家乡连年饥荒。她独自持家,侍奉公婆,自咽糟糠,反遭误解。公婆因病饿死后,她剪发卖钱、罗裙包土安葬二老,后怀抱琵琶乞讨寻夫,历尽艰辛到京,却发现丈夫已是朝廷命官,另娶高门。赵五娘的唱词是“恓惶”的典型场景,它包含了困苦、悲伤、无助等多重情感,描绘了在饥荒中失去依靠的极度凄凉。

例三,“些微”。“你些微往那边挪一挪,我这边挤得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些微,(副)稍微:脚上的伤~好了些。”《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晴雯道:“秋纹是我撵了他的,也是些微听见你们说话,我才知道的。”《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安老爷见太太脸上些微有些不然,便搭讪着问了一句。”“些微”主要集中出现于明清白话小说,带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常用于人物对话,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细腻,或用以表示谦逊、委婉的语气。

例四,“款款”。“那个东西容易碎,你款款拿。”在酒泉方言中,“款款”一词常用于形容人的动作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词源》:“款款:徐缓貌。”唐代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款款”形容蜻蜓点水轻盈、缓慢、悠然自得。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不须乱猜这诗中意思,略听我款款地开解。”“款款地开解”即“慢慢地说明”。《红楼梦》第五回:“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款款”形容奶妈们轻手轻脚、慢慢离开的样子,符合宝玉入睡时的安静场景,也体现了大户人家的礼节。

例五,“啖”。《说文》:“啖,噍啖也。”《广雅》:“啖,食也。”《词源》:“啖,食也。”通俗地说,“啖”就是“吃”的意思。酒泉方言中有句詈语“狼啖的”,意即“狼吃的”,既可以用来骂人,也可以用来骂家禽家畜。小时候我们玩的一种既像象棋、又像围棋的民间游戏叫“狼啖娃娃”。游戏有两人参与,方法是在地上等距离地划纵横相交的五条线,组成一个如同围棋棋盘一样的游戏场地。游戏的一方在场地一端的边线纵横相交点上每隔一点插一根木棍代表一只狼,共插三根木棍代表三只狼。另一方在场地另一端纵横线相交的点上摆放十五个小石头代表娃娃,狼先行走,娃娃后行走,双方依次在纵横线上各前进一步,在纵横线交叉点上停下。娃娃要步步为营包围狼,狼像象棋中的“炮”一样隔空跳跃吃(啖)娃娃。以狼被娃娃围死,无路可走,或娃娃被狼吃的无法围住狼为胜。这个游戏中娃娃的取胜秘诀是在围堵狼的过程中要紧密配合,不能给狼留下跳跃进攻的空(纵横线交叉点),狼取胜的秘诀是利用娃娃配合不紧密留下的空(纵横线交叉点),将落单的娃娃一个一个吃掉。这个游戏生动地反映了西北地区历史上人与狼共存的现实,体现了集体力量(娃娃)与强大个体(狼)之间的博弈,充满了生存智慧。

在古代诗文中,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最为人熟知。最有名的“啖”出现在两千多年前一场有名的饭局“鸿门宴”上。那场饭局不光改变了项羽和刘邦的个人命运,也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事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为刘邦设下的宴席,意在借机除掉翼羽渐丰的刘邦。宴会上,项羽优柔寡断,谋士范增多次示意项羽乘机杀了刘邦,项羽却始终犹豫不决,不肯动手。刘邦的猛将樊哙知道了刘邦的危险处境,遂手持兵器私自闯入设宴的营帐,义正词严地斥责项羽借鸿门宴杀刘邦的不义之举。樊哙的果敢与智慧,不仅保护了刘邦,更让项羽错失良机,刘邦最终从绝境中脱身。樊哙在鸿门宴中,以勇猛和言辞巧妙化解了刘邦的杀身之祸,对事情的结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席间,项羽看到私自闯帐的樊哙,不仅没有防备与反思,反而赐给了樊哙一斗酒、一条生猪腿,“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把酒一饮而尽,又把盾牌扣在地上,把生猪腿放在盾上,以盾为案,拔剑切着吃掉了那条生猪腿。一个集忠义、勇猛、机智于一身的猛士形象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画卷上。

例六,“捞毛”。酒泉方言中形容给别人无偿地干活叫“捞毛”,把给别人无偿地干活的人叫“毛客”,含贬义。例如“老张昨天到老李家捞毛去了”“老张那人就是一个毛客。”

“捞毛”一词是典型的古代白话俗语,在古书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中时有出现。它的字面意思是“打捞毛发”,引申意义是“从事低贱、琐碎的工作”。

例七,“手之舞之”。酒泉方言中的“手之舞之”一般用于形容人因得意而手舞足蹈、指手画脚的样子:“他就这么个习惯,好出风头,人一多,就手之舞之的”。或形容人说话时手脚动作多,让人厌烦:“你有话就好好说,不要手之舞之的”。

西汉学者毛亨《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唐代卢肇《海潮赋》:“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乃避席而称诗为贺。”宋代朱熹《近思录》卷一:“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以上例子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看似毫不起眼的酒泉方言,其实它和古汉语关系密切。有些酒泉方言词语就是古汉语词语,有些是明清时期的古汉语词语,有些更早,是汉唐时期的古汉语词语。了解了这些,现在你是不是觉得酒泉方言很文雅,很高古,很高大上了呢?

这种情况不光酒泉方言有,全国各地方言都有这种情况。比如在陕西方言里,“嫽”有美好、漂亮之意,常被用来夸赞女性容貌美丽:“那是谁家的女子,嫽的很。”这一词语可以追溯至《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汉代学者毛亨对“佼人僚兮”的注解称“僚”通“嫽”,指容貌姣美。“嫽”在陕西方言中的使用相当广泛,除了用于形容女子外貌出众,还用于表达事物令人满意、顺心如意等。可以说,“嫽”字承载着陕西方言对美好事物的独特表达与赞美。

为什么方言中会保存有古汉语词语?有以下原因:

其一,地理隔绝因素。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语言演变进程较慢,古汉语词汇得以在方言中长时间留存。

其二,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在一些文化传承较为稳定、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延续性强的地区,与之相关的古汉语词汇也更容易在方言中保存下来。比如客家方言就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其三,语言系统的惯性。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惯性。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尤其是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词汇,往往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轻易改变。一些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口语传承中,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便在方言中延续了下来。

其四,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为了表达本地特有的事物、现象和文化习俗,会保留和使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汉语词汇。

其五,文化认同与传承。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民俗和价值观等。人们对自己家乡方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他们在语言传承中更加注重保留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以传承和弘扬本地文化。

为什么又把方言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从语言本身来看,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在音韵上,许多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等特点。比如酒泉方言,其声母系统、韵母数量与普通话相同,但声调种类比普通话的阴平(第一声,55)、阳平(第二声,35)、上声(第三声,214)、去声(第四声,51)四种声调多。有些字词在酒泉方言中发音短促有力,不合乎普通话的四种声调及其调值,应该是已在普通话中消失了的古汉语入声声调在酒泉方言中的遗存。另外,在词语上,许多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词汇,比如本文所举的几个酒泉方言例子。

其二,方言展现了地域文化特色。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俗、生活方式等,也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不同地区的方言展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其三,方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方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民间传承延续,较少受到外界语言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古汉语的成分得以沉淀和保留。一些方言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言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方言能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演变,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特点。


责任编辑:妥超云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