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滴油”到“千度电”
——玉门市奋力书写能源转型的“铁人”答卷
玉门市新城 岑文喆 摄
在玉门,一条与国家能源建设同频共振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这里曾因石油而兴,见证了中国工业初生的峥嵘岁月;也曾因资源渐竭陷入发展低谷,直面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
然而,玉门人的血脉中始终奔涌着“铁人”精神。一代代建设者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锻造成这座城市的钢铁脊梁。在时代激流中,他们完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革命——从昔日依赖“一滴油”的单一经济到今天创造“千度电”的绿色能源矩阵,玉门市以实干与担当,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递交上一份充满韧性与智慧的“铁人”答卷。
从“一油独大”到“绝地求生”
上世纪90年代,玉门经历阵痛。石油产量下滑,“玉门油田打一个喷嚏,整个玉门就要感冒”的比喻,道出了“一油独大”结构下的脆弱与危机。资源枯竭的阴影如祁连寒流,侵袭着这座老工业城。
这是玉门发展史上的“至暗时刻”,也是觉醒与重生的起点。面对困局,玉门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作出两项关键决策:一是“迁城”,以千万资金在戈壁上启动新城建设,迁移行政与生活中心;二是“转业”,在“油尽”之前主动寻求产业替代,打破“资源诅咒”的宿命。正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为能源转型埋下伏笔。1996年,那4台如小天鹅般的实验风机,不仅开启了甘肃风电的先河,更吹起了玉门绿色蝶变的第一缕春风。
从“风光起步”到“全链布局”
转型之路绝非坦途,而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之战。玉门的优势在于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国家一类光资源区、二类风资源区,以及可利用新能源开发的4000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
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
玉门的答案是:以战略定力持续攻坚。它是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地,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试验田”。至2024年底,玉门市电力装机达719万千瓦,新能源累计发电超760亿千瓦时。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戈壁滩上成千上万台风电机组与光伏板构成的“新森林”。
然而,转型深水区随之而来。随着弃风率的增加,暴露出“建得了”却“送不出、消纳难”的行业痛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的下滑,也折射出市场竞争的激烈与产业链的脆弱。
面对挑战,玉门市展现出“铁人”精神求实与奉献的内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围绕基地化推进、大电网外送、产业链发展的思路系统破题:强电网,加快建设750千伏变电站,构建覆盖全域的33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网络,打通新能源外送的“主动脉”。补链条,精准招商,已聚集9家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从风机叶片、塔筒到反射镜、储能电池、光伏玻璃,一条覆盖风电、光伏、光热、储能的核心产业链已具雏形。这不仅是产业的延伸,更是就业的支撑与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拓应用,积极布局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探索光热发电的稳定输出优势,推动从单纯发电向“发—储—输—用”一体化目标迈进。
从“能源革命”到“城市重生”
玉门市的转型,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转变,更是整个产业体系的重构。近年来,玉门市围绕“7+1”产业链布局,推动现代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通道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以甘肃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10亿元。同时,第三产业加快补短板,物流园区、检验检测、工业配件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玉门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先进市等。
前路仍有风雨,宏观经济波动、产业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玉门市用30年的奋斗证明:资源型城市的命运,不由地下的矿藏决定,而由地上的人的精神与选择书写。
从“一滴油”的奉献到“千度电”的奔流,玉门市能源转型的“铁人”答卷,答的是发展方式之变,答的是城市命运之兴,更深层次答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一个地方如何以不甘落后的志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永续发展的智慧,实现自我超越与时代价值的统一。这份答卷,仍在挥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