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焕发新活力
——酒泉市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
金秋九月,在这片收获的热土上,数字经济引领的变革力量正重塑着传统农业的发展轨迹,为酒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肃州区东洞镇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连片温室大棚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这里的蔬菜种植充满“未来感”。
酒泉润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军国的温室蔬菜大棚里,饱满的番茄挂满藤蔓,长势喜人。令人惊讶的是,这里不见菜农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智能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
李军国说:“数字经济在农业种植上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通过智能化管控设备,我家22座温室蔬菜大棚开合风口工作10分钟就能完成。数字经济让我们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种植成本,让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李军国种植的每个温室大棚都安装了物联网节点,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参数,系统能精准判断浇水、施肥、补光的最佳时机,甚至提前预警病虫害,比人工判断更加科学精准。
这些现代化温室大棚正是酒泉市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缩影。经过不懈努力,数字农业发展正让千年戈壁焕发新生。
在玉门市黄闸湾镇的高标准农田,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让玉米用水量显著下降,单产较非项目区提高100公斤以上。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变为靠数据管理,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通过大数据平台,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天气预警等信息实时呈现在屏幕并推送到农民手机上;借助物联网设备,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无人机巡航、遥感监测等技术为农田管理安上了“天眼”。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着玉门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黄闸湾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玉伟说:“我们在黄花营村和黄闸湾村实施了1万亩高标准农田与灌区智能化管理示范项目,集成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农田灌溉和施肥全流程自动化、精准化管控,较传统灌溉模式节省人工76%、节肥35%,实现了一部手机能种地、一个系统管地的数字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