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劳动驿站成了外卖员的“能量补给站”。
从街巷奔忙的快递小哥到风雨无阻的外卖骑手,从穿行城市的网约车司机到日夜兼程的货运师傅……在玉门,新就业形态如春潮般涌动,为这座城市注入全新活力。
玉门正以一场细致入微的变革,回应这群劳动者的期盼,让温暖与保障成为他们奔忙路上最坚实的底色。
建强暖心驿站
对外卖骑手张师傅来说,最暖心的莫过于在送餐间隙有个能歇脚的地方。如今,玉门街头的“工会驿站·骑手之家”成了他和伙伴的“加油站”。
“以前等单子,只能靠在电动车上歇会儿。现在这里能喝水、能给手机充电,就像个临时的家。”张师傅说。这些驿站配备了休息座椅、充电柜、应急药箱等设施,全方位满足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
解决休息难只是第一步。针对新就业群体反映强烈的停车难问题,玉门市在城区精准增划、补划非机动车停车位116处,总长达6.2公里,让快递、外卖车辆有位可停,秩序井然。
此外,玉门市总工会还为6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健康体检,特别增加了甲状腺超声、癌胚抗原等重点筛查项目。同步赠送的专项互助保障,形成了从“健康筛查”到“风险兜底”的完整服务闭环。
健全保障体系
新业态就业可以灵活,但权益保障不能“灵活”。玉门市主动作为,为新就业群体织密防护网。
玉门市中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玉门极兔快递)职工陈树春对工伤认定的“加速度”深有体会。“通过一站式结算,流程简化了很多,两周就办妥了医药费报销,心里特别踏实。”陈树春说。这得益于玉门市推动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及简化的认定流程。
目前,玉门市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参保人数达358人。
除健全保障体系外,玉门市还大力开展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累计组织快递员、电子商务师、无人机驾驶员等培训236人次,助力劳动者提升技能、拓宽职业发展道路,已有25人通过培训成功就业或实现再就业。
让新力量融入城市治理
在玉门市,新就业群体是城市服务的受益者,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合伙人”。他们每日穿梭于大街小巷,熟悉社区情况,是社会信息的灵敏“传感器”。玉门市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组织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党员干部组队,参与入户走访、矛盾纠纷调解、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
过去一年里,这支活跃在一线的队伍累计协助调处各类纠纷120余件,许多矛盾在社区层面得到化解,成为社区精细化治理中一道亮丽的“移动风景线”。
玉门的实践表明,当一座城市愿意以最大诚意和务实举措拥抱新时代的奋斗者,回报它的必将是一幅更具活力、更加和谐、更有温度的发展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