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资产润泽民生赋能发展
——酒泉市全面构建推行“5+6+N”财政科学管理体系
当河西走廊被秋色浸染时,酒泉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的数字屏幕上滚动着另一场金色的丰收:621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如稻穗垂首,在“云端粮仓”里颗粒归仓;17052万元沉睡资产被春风唤醒,化作滋养民生的潺潺溪流。这场静默的变革,于数字时代书写着财政管理的新篇,更以扎实举措筑牢国有资产监管根基,让“金仓银库”在科学治理中焕发新生机。
指尖拨响“金算盘”
平台管理提效能
当传统账簿遇上智慧大脑,资产管理的韵律陡然变换。酒泉市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核心,搭建起国有资产智慧管理中枢,既实现数据可视化,又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
“过去盘资产像是在走迷宫,如今轻点屏幕,全市1127家单位的家底一目了然。”酒泉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指尖划过,大屏幕上瞬间出现条理清晰的资产月报,621亿元资产总额、570亿元净资产如经纬般交织出城市发展的脉络。
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市共清理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1.7亿元、出租出借资产2.9亿元,有效统筹可变现、可经营资产,从源头堵塞管理漏洞。持续激活调剂、需求、共享功能,创新构建“线上+线下”运行模式,实行“虚拟+实体”管理,让资产信息互联互通。市本级285万元闲置资产被激活,37万元设备跨部门出借共享,429套桌椅奔赴教育专班,84万元财政资金被充分利用。
同时,酒泉市将近年来各单位仍有使用价值的1715件资产纳入“实体仓”统一管理,按需为各临时工作机构调拨办公设备1166件,相当于为财政节约资金2056万元,让云端智慧与实体储备形成合力,真正实现物尽其用。
清风扣紧“铁栅门”
出入关口严把控
过紧日子重若千钧,酒泉市以“入端”“出端”两道密钥积极构建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厉行节约要求真正落地见效。
“入端”密钥强化资产配置预算刚性约束,坚持无预算不配置、无增量不配置、家底不清不实不配置的原则。今年,酒泉市直单位1051万元配置申请经审核核减92万元,核减率8.8%。同时,全市1127家单位的3.9亿元资产配置预算均经过严格审核,最终核减率达16.9%,从源头上遏制了部门单位资产随意无序配置的行为,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
“出端”密钥组建专业勘验小组,穿行在报废设备间,对达到报废年限但仍可使用的资产鼓励所属单位修缮后延期使用,对不合理的报废申请坚决核减剔除。在市本级550万元报废资产审核中,88万元资产经勘验重新利用;全市累计核减不合理报废资产564万元,核减率6.6%。766万元设备通过跨部门调拨调剂被重新分配,在新的使用场景中持续发挥效能。
栽下梧桐引凤来
盘活增效惠民生
盘活资产的最终目标,是润泽民生、赋能发展。酒泉市以责任、效益、匠心全力提升国有资产价值,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酒泉市通过专题培训,不断强化“管资产就是管资金”的理念,推动各级干部切实树牢责任意识。全市474万元农村闲置校园有的被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有的转型为生态产业园。在酒泉市财政局的指导下,各县市区聚焦民生需求,将188处闲置资产盘活改造为公共服务场所,年实现经营收益306万元。
酒泉市通过出租出借、阳光拍卖、划转注入等方式,让沉睡资产重新焕发生机。全市实现资产处置及出租收入8241万元,将3186万元房屋资产出借共享,有效缓解了机关单位办公用房紧张局面,累计将4.8亿元闲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划转注入市属国有企业,既为国企发展注入活水,也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开拓新路径。
酒泉市以绩效管理为抓手,组织138家市直单位完成2024年度资产绩效自评工作,其中86家单位获优秀等级。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将评价结果与下年度资产配置预算挂钩,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部门单位资产管理自评从合格向优秀跨越,让制度刚性约束成为科学管理的压舱石。
管理不只是冰冷的数字,还应体现人性化的温度。当“5+6+N”的财政科学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当数字的清风持续拂过“金仓银库”,酒泉市财政科学管理的背后,是621亿元资产精准监管的生动实践、2056万元资金节约的丰硕成果、188处民生项目落地的生动体现,这些带着温度的具体实践正一笔一划写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