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9时,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酒泉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住院部,43岁的乌根巴特尔正在走廊来回踱步,对着手机向家人报喜:“昨天刚做完手术,今天就能走路了,身上已经不怎么疼了。”
乌根巴特尔来自蒙古国乌兰巴托南戈壁省,腰腿疼痛已折磨了他5年。起初只能靠保守治疗缓解,可今年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越来越严重,连站立都需要搀扶。
“他们在老家打听过,这种情况得手术,恢复期需要很长时间。”一旁的翻译达来接过话。达来是内蒙古额济纳旗人,曾在酒泉看过病。“我知道这里有不用开刀的技术,就劝他过来试试,还能帮他当翻译。”就这样,乌根巴特尔跨越2000多公里,从蒙古国来到酒泉求医。
9月18日13时40分,乌根巴特尔被推进手术室。护士满都拉提前换好手术服,这名蒙古族男孩用蒙古语轻声安抚:“接下来我们要对你进行麻醉,不要紧张,有问题随时告诉我们。”
主刀医生唐国柯正调试椎间孔镜,“手术只需要在腰上打一个6毫米的小孔,把导管伸到突出部位,就能精准切除病变组织。”
“两年前,酒泉的椎间孔镜技术几乎是空白的。”唐国柯告诉记者,“我们团队扎根后,两年时间已完成这类手术600余台,数量在甘肃省名列前茅。”如今,来这里求医的患者不仅有省内的群众,还有青海、河南、新疆、广西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像乌根巴特尔这样的国外患者也逐渐多了起来。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酒泉市人民医院)最初的目标是覆盖4省16城,解决西北地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落地与口碑的积累,医院的影响力早已超出预期。“一个6毫米的小孔,不光治好了患者的病,更架起了信任的桥。”唐国柯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未来还要让更多先进技术扎根西北,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经过1小时,手术顺利结束。当天下午,乌根巴特尔就能下床洗脸、上厕所。第二天上午,他已经能缓慢行走。
“医疗水平确实高,医生技术好、态度也好,我来对了。”他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