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简册(1组36件) 来源:网络
寇恩册(部分) 来源:网络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的汉代甲渠候官遗址进行全面发掘,就是在这里,“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书重见天日。
截至2025年,全国发现的古代简牍文书超30万件。这些简牍多数破损散乱。而这套简册,它太完整了。
“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书也可以简单地称为“寇恩册”。册书完整地记录了一起民事纠纷从诉讼到审讯以至结案的整个司法程序。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甲渠塞障候粟君雇居延县的客民寇恩去觻得县(县治在今张掖市区西北黑水国遗址)卖鱼,议定工钱一头牛和二十七石谷,但鱼需卖够四十万钱。
汉代的河西地区,人们屯戍劳作、畜牧马牛、耕种田地,钱物借贷、雇佣劳动等十分常见。而在居延泽,像寇恩这样的客民还有一项别处很少见的业务——水产运输。
主要依靠黑河水补给的居延海,在甲渠候官东北约80公里处,在汉代是重要的生产和边防区域。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秦汉时期的居延泽面积720多平方公里,水量丰富,具备鱼类生存繁衍的良好条件。根据“寇恩册”的记载,这次粟君委托寇恩运到数百公里外的觻得出售的鱼有“五千头”,寇恩的儿子一次受雇于粟君在居延海从事捕鱼作业长达一百天,可知当时居延海渔业生产已经有一定规模。现代居延海里仍然有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多种鱼类,面积常年保持在30至40平方公里,远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
这本来可能只是寇恩承接过的多项运输业务里极为普通的一次,成本收益,都在计划之内。他赶着牛车从甲渠候官出发,沿着黑河一路晃晃悠悠赶往觻得,没有想过会亏本,没有想过会惹上官司,没有想过两千年后人们会关心他的这一次劳务输出。
然而,前面的路是黑的。
寇恩按照约定到觻得卖鱼,不仅没有卖够四十万钱,甚至连作为工钱的牛也卖了,也才凑够三十二万钱,粟君因此扣押了寇恩的一些车器杂物。次年十二月,粟君向居延县廷告状,称寇恩欠牛不还。寇恩辩称,卖鱼途中为粟君妻子买肉、买粮,儿子为粟君捕鱼三个月也未得工钱,加上被扣押的车器杂物,早已超过所欠的八万钱,而且牛是抵工钱的,不应再牵扯赔偿。最终,乡里专管刑狱的官吏判定寇恩无罪。
“寇恩册”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份东汉初年法律文书档案,是东汉初期司法实践的鲜活样本,也是了解汉代河西经济发展水平、商业运作机制及社会阶层间的经济往来的珍贵实例。
简牍文书墨迹新鲜,似乎记录的是在我们身边发生不久的事。驱车沿黑河从张掖到额济纳旗,一辆迎面飞驰而过的农三轮忽然靠边停下,开车的师傅回头看过来,似乎听到了刚刚有人在说他的名字。他会不会也叫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