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石油河峡谷,绿色零星点缀着荒芜的山体,石油河泛着细碎的银光流向远方,崖畔的窑洞默默讲述着70年前石油工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一位老人站在石油河畔,深情凝视着这片土地:窑洞依旧,井架巍然,一草一木唤起她对往昔的回忆。她不禁动情地唱起当年广为传唱的《石油河》:“石油河呀,石油河,你为什么默默无言朝前走……”悠扬的歌声仿佛穿越时空,带人们回到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
这位老人名叫邓定维,是原玉门油矿文工团政治指导员。90岁高龄的她为配合完成“铁人”王进喜档案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口述史采访,受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邀请,专程从上海重返玉门,先后走访老一井、石油河、西河坝窑洞遗址、319井等地,用清晰的记忆串联起“铁人”王进喜的生前往事,唤醒一代人对玉门油田工人奋斗历程的集体追忆。
1956年,邓定维来到玉门油矿文工团,自此与石油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在1956年至1970年的14年间,她从话剧演员成长为文工团最后一任政治指导员。那时的文艺工作是油田上的“精神火把”——她和文工团的同事们穿越戈壁沙漠,踏遍西部各个油区,深入井队体验生活,将石油工人的奋斗故事创作成《铝盔颂》《红色荒原红旗飘》等节目,用歌声与舞蹈鼓舞士气。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展开,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赶赴大庆。
同年6月,邓定维随团赴大庆慰问演出,见证了石油大会战的壮阔场面,真切感受到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壮志。
邓定维对当年8月那个日子的记忆格外清晰。那时,大庆石油大会战正酣,钻机的轰鸣声在荒原上回荡。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她随文工团,背着沉重的道具和演出服,一路步行10多公里,终于来到1205钻井队的井场。
抵达1205钻井队的时候,有的同事脚磨破了,有的同事身体极度不适,但没有人退缩,大家都坚持要参加演出。钻井队的工人一听说来的是玉门油矿的“老家亲人”,呼啦啦就围了上来,有的要握手,有的忙着搬来木凳让座,又激动又亲热,井场原油味的风里都裹着热乎劲儿,欢呼声让艰苦的井场暖意融融。
文工团的演员们从没想过“摆架子”,反倒把自己当成了钻井队的一分子。舞台上,他们唱《铝盔颂》《红头巾》,演《红色荒原红旗飘》,把石油工人顶风冒雪钻油井、战天斗地抢进度的拼劲一字一句唱进歌里、一幕一景演进戏里。台下工人的掌声、叫好声压过了远处的钻机声。舞台下,他们更是往工人的生活里扎,把“慰问”做成了贴心底的实在事。看见工人为了赶钻井进度连轴转,脏衣服泡在盆里沤得发了味,扣子掉了也没时间缝补,他们就悄悄端走盆,细细拆洗、密密缝补。男同事撸起袖子帮着石油工人筛沙子。那一刻,没有文艺工作者和石油工的区别,只有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亲近。也正是这份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在相处,让文工团与1205钻井队结下了深厚情谊。那些在艰苦岁月里互相暖着、互相撑着的情分,像井场的钻杆一样扎实、牢固,一辈子都刻在记忆里。
为了使班上工作离不开的职工也能看到节目,邓定维他们在1205队演了两场。在第二场演出结束后,文工团成员与王进喜并肩而立,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照片中,中间偏左头戴白色“日晒帽”、黑黑瘦瘦的就是王进喜。如今,这张照片已成为那个火红年代最生动的见证。
后来,邓定维随石油工人转战大庆、大港、江汉等多个油田,直至调任上海戏剧学院工作至退休,玉门的记忆始终在她心中占据特殊位置,“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此次重返玉门,邓定维不仅是为了追忆个人青春,更是希望将“铁人”精神的火种传递下去。她动情地说:“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不是凭空来的,是王进喜这样的‘铁人’和无数石油工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拼出来的。希望年轻一代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把这种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