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遗址出土谷物(来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侯费用簿(来源:甘肃省文物局)
《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来源:长沙简牍博物馆)
酒泉一带出土的汉代简牍,多数为当时驻守军队和公务机构的来往公文、资产登记、工作记录等,类似我们现在的档案。
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汉代敦煌悬泉置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份被命名为《过长罗侯费用簿》的简册。它由18枚木简组成,详细记载了悬泉置接待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使团一行384人所消耗的酒、肉、米、豉、酱等物品,为我们研究当时的人员来往、饮食结构及公务接待的物资消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考古资料。
与《过长罗侯费用簿》同样珍贵的,还有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元康四年鸡出入簿》,因为是一本吃鸡账册,又被称为“食鸡册”。它由19枚木简组成,详细记载了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悬泉置招待来往官员和使者食用鸡的情况。比如简文中的“出鸡一只,以食长史君,一食,东”,意思是出了一只鸡,接待长史君吃了一餐,餐后长史君向东而去。“入鸡二只,十月辛巳,佐长富受廷”,意思是十月辛巳日,进鸡两只,经办人副手长富,来源是地方政府。
悬泉置的最大接待能力是500人,但也接待过像于阗王带队的1074人超大使团。为了搞好这次接待,悬泉置全部工作人员一起出动准备房间,储备食物和草料,客人到达后大家更是忙得脚不沾地。这样大规模的接待很少有,接待记录中甚至出现了损坏餐具300多件的数目。
1973年出土于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的《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是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肩水金关接待劳边使者的餐饮花费和分摊情况记录,全文共9行276字,接待使用的米、羊、酒、盐、豉及调料等的数量、价钱一一详细开列。这次接待共花费了1470钱,参与接待的肩水金关27名“吏”每人分摊55钱。
由基层工作人员共同出钱招待朝廷派遣的劳边使者,这样的公务接待很难让人理解。王莽时期,频繁更改官制、地名等,行政体系混乱,各级官员在执行公务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汉武帝时设立的酒泉郡,在王莽时期就被改名为辅平郡,下辖的福禄县被改为显德县,乐涫县被改为乐亭县,直到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才恢复为酒泉郡、福禄县和乐涫县。王莽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紧张,战争频繁,导致河西地区的军事压力增大,戍边任务加重。经济上,王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导致物价飞涨,市场动荡,物资供应紧张。《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中解决接待费用的方式,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财政紧张,上级部门没有相应经费,使者必须接待,规格不能降低,只能由吏卒们自掏腰包。
汉代的“置”是重要的接待机构。往来公务人员手持“传”作为介绍信,凭此在驿站享受接待服务。而各地的亭、置等接待站,会根据上级要求提前准备好饮食等物资。不同职级的公务人员,接待标准也有别。级别高的官员有肉有酒,如长罗侯常惠的使团就能享用多种食物和酒。而低级公务人员一般只能吃饭,偶尔能吃到一点肉,通常不能喝酒。
在酒泉一带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内容丰富、一丝不苟的接待账,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繁琐枯燥,但正是这些事无巨细的账册,留下了两千年的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人们的历史记录,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丝绸古道上使者往来、驿马奔腾。地平线上隐隐凸起的一个黑点上方,细若游丝的炊烟袅袅升起,没有神采的眼睛重新聚焦,疲惫的脸上表情重新生动:前面的驿站里,有一碗粟米饭,一瓢清水,也许还有一张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