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首站就来到敦煌莫高窟,在同有关专家学者面对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鼓舞和激励着酒泉的每一位文物工作者,也为我们立足实际继续推进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我们把目光从莫高窟的庄严静谧移向酒泉19.2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热土,我们发现,在这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多元文化如繁星璀璨,交相辉映。
敦煌文化在此交融远播。作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聚之地,敦煌以其恢宏气度融通中西,博采众长,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与文化自信。敦煌文化开放包容的胸襟与气度,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是我们挺起了文化自信脊梁的底气。
丝路文化在此延续千年。从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今日“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丝路文化在此焕发出跨越时空的魅力。酒泉作为战略通道、人文窗口、商贸枢纽,始终是这条文明“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传递着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永恒价值。
长城文化在此挺立脊梁。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酒泉境内,汉长城、明长城分布广泛、保存完整,是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捍卫家园的精神图腾。
边塞文化在此书写家国。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让玉门关、阳关从地理坐标升华为情感符号,边塞文化的苍茫意境与深沉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血脉。
航天文化在此逐梦太空。从“东方红一号”划破长空到神舟系列飞船壮丽起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谱写了探索宇宙、勇攀高峰的时代壮歌。
民族文化在此绚丽绽放。肃北雪山蒙古人的舞姿、阿克塞阿肯弹唱的旋律……41个民族的群众在这片土地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编织着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在酒泉,文化自信就在敦煌石窟的庄严静谧里、在长城烽燧的沧桑印记里、在神舟腾飞的气贯长虹里、在民族歌舞的欢快律动里……璀璨多元的文化形态,共同熔铸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生动写照。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把这份沉甸甸的文化“家底”转化为驱动发展、滋养人心的澎湃动能。让敦煌壁画“动”起来,让长城故事“活”起来,让边塞诗词“咏”起来,让民族歌舞“火”起来,让航天精神“燃”起来,文化才能真正拥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保护好敦煌文化遗产,守护好酒泉大地上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宝,并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绽放新光彩,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航天文化、民族文化等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服务高质量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弦歌不辍、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