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玉门市综治中心办事大厅办事。
近年来,玉门市秉持“实体运行、实战导向、实效为先”理念,持续深化综治中心建设,打造集资源统筹、力量整合、风险排查、问题交办、研判分析、信息化支撑于一体的“1+N”实战平台。综治机构由散到合、治理队伍由弱到强、数字赋能由浅入深,有效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筑牢主动创稳根基。2024年,玉门市综治中心获评省级“枫桥式”基层单位,3个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聚焦“四调”对接
打响“玉事好商量”调解品牌
“我心里这20多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近日,在玉门市综治中心调解室内,当事人握着首席调解员朱建祥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这正是玉门市推行“四调对接”、打造“玉事好商量”品牌的生动实践。
玉门市整合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调解、诉调对接、信访服务、检察服务、心理服务、综治中心等7个中心功能,实现“一中心多用、多中心合一”。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由前台服务大厅统一受理,后台功能区依托诉前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室集中化解,确保纠纷登记、流转、处置、督办闭环运行。
“玉事好商量”品牌拥有7个调解室、8名专职调解员、8个行业调解委员会,并打造“老马会客角”“罐罐茶室”等特色阵地及多个个人品牌调解室。综合运用多种调解手段,推动治理由“事找我”的被动应对向“我找事”的主动介入转变。诉调、警调、访调、检调协同发力成效显著。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纠纷近600件。其中,诉调对接分流率72%,成功率84%,带动调撤率、满意度上升,诉讼率、涉诉信访下降;警调对接实现“现场+联动”无缝衔接,化解率达99%;访调对接优先非诉解决求决类信访;检调对接则借助社会力量,力求既解“法结”更化“心结”。
聚焦“五员共治”
织密精准化网格服务体系
“我家楼门前路灯不亮了,能不能联系物业尽快修好?”玉门市新市区街道兰新社区网格员张帆在日常走访中遇到居民反映问题,耐心记录下详细情况,并立即联系物业安排人员前去查看。当天晚上,路灯就亮了。
玉门市划分170个网格,配备600余名专兼职网格力量,成为发现矛盾、服务群众的主力军。创新“问题分级处置”,网格内小事“就地解”,难事逐级上报协调处置,确保“小事不出格”。
玉门市以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网格员、业委会成员、物业管理员“五员”为核心力量,组建“红色先锋服务队”,示范开展政策宣讲、文明劝导、义务巡逻、纠纷调解与服务特殊群体等工作。同时,推行“五事五议五办”民主实践,建立“乡贤论事”“百姓议事”等平台,引导民事民议、民办、民管。鼓励公益组织、专业社工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政府治理、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良性互动格局。
聚焦“一网通办”
解锁智慧治理新密码
玉门市深化“互联网+数字治理+服务”融合,自主研发“活力网格”系统及小程序,纵向直达基层网格、横向联动31个部门,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扁平高效”的治理网。
网格员将巡查信息通过小程序直报系统,由智能分派部门处理,形成“集中受理、统一分派、全程监督、闭环运转”流程。“昨天扫码反映欠薪问题,今天就解决了。”玉门建化工业园区某企业员工刘某的经历印证了“企业码”效能。企业及员工通过扫码可便捷咨询、求助、投诉,中心转办督办确保及时响应,问题处理实现“简易即时、一般限时、复杂会诊”。
系统运行以来,已处理事件诉求148万件。通过分析交通、治安等十类数据生成的“平安指数”,可动态预警风险,及时部署纠纷排查和普法防范,推动源头治理。“活力网格”系统成为社会风险“预警器”、平安态势“晴雨表”和辅助决策“信息库”。
玉门市通过机制革新与智慧赋能,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基层,将精准服务送至群众家,不断夯实主动创稳根基,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稳定和谐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