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之城的蜕变与突破
——酒泉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综述
酒泉,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经历着一场体育事业的华丽蝶变。近年来,酒泉市全面贯彻落实体育工作决策部署,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产业融合等多方面持续发力,让体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设施与赛事双轮驱动
点燃全民运动热情
清晨的酒泉,阳光洒在体育公园、健身广场上,市民们或跑步、或健身、或跳舞,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十四五”以来,酒泉市紧紧抓住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提升工程这一契机,以普惠性公共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秉持“融体育于绿地、安体育于公园、布体育为景观、建体育为空地”的理念,积极开展“四个一”工程建设。新建瓜州县体育馆、玉门水上世界等5个公共体育场馆和酒泉市体育公园、敦煌城市体育公园等5个体育公园,以及超400个全民健身基础设施项目。全市16个体育场馆完成信息化建设,并且100%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让市民能够轻松享受运动的快乐。
资金保障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4年间,酒泉市累计争取各级各类项目建设资金3.95亿元,投入体育基础设施经费近15亿元,“十五分钟健身圈”不断提质增效,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健身场所,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更是点燃了市民的运动热情。酒泉市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自然等资源优势,全力构建特色鲜明、全地域覆盖的赛事活动体系。“引赛入酒”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以来,共引进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198项。去年,引进赛事62项,同比增长158%;今年已引进66项,其中不乏全国击剑冠军赛分站赛、中国乒协会员联赛等国家级大型赛事。
不仅如此,酒泉市还积极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十四五”以来,累计举办1637项,参与人数达270万人次,带动消费突破70亿元。赛事的举办,不仅为市民带来了精彩的体育盛宴,更实现了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体教融合铺就成长路
培育体育明日之星
在酒泉,青少年体育发展备受关注,体教融合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路径。
酒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国家和省上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意见与措施,围绕体育强市目标,全力推动体教深度融合。瓜州县、玉门市和敦煌市先后被列为省体教融合试点县,在探索体教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
省体育局、教育厅开展的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注入专业体育师资力量,形成“人才下沉、资源下沉、技术下沉”的循环,有力推动酒泉市体育融合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酒泉市确保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完善教学模式,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同时,丰富课余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育部门紧密协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形成市、县、校三级青少年联赛机制,定期举办综合体育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和各类单项竞赛活动。每年联合举办“奔跑吧·少年”系列赛事活动10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20万人次。此外,还积极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一生一特长”等特色体育活动,开展“棋艺知识进校园”“传统武术进校园”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传统体育的热爱。引进定向、航模、轮滑等新兴体育项目进入校园,助力“双减”政策落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预防“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发生。
产业融合打造增长极
拓展体育多元价值
在打造“中国酒泉(西部)户外运动之都”的过程中,酒泉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全市每年组织各类商业化户外徒步及研学活动超200场次,参与人数突破50万人次,带动相关消费近30亿元,形成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千人走戈壁”“敦煌大海道汽车耐力赛”等多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化户外徒步赛事品牌。
产业融合不仅为酒泉市开展户外运动、发展体育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创建国家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酒泉市在体育人才培养、赛风赛纪和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酒泉市将继续依托独特优势,以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健身与青少年竞技协同发展、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等工作,让体育事业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