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玉门市赤金镇以“小板凳”为载体,通过讲、听、解、商等方式,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解决好,持续拉近干群距离,提升群众满意度。
深入群众讲政策。赤金镇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党员、群众利用休闲时间搬起板凳坐在一起,建起家门口的学习阵地,变群众“跑腿去听”为干部“上门来讲”。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乡村振兴、惠农政策等开展宣讲,用接地气的语言把理论讲“活”,让政策宣讲既有“泥土味”又有“人情味”,真正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贴近群众听民声。赤金镇立足农村“熟人社会”特质,充分发挥重人情、易沟通的优势,创新“板凳会”工作模式,组织干部下沉至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将政策宣讲台搭在群众身边,把民意收集点设在生产一线。干部用乡音土话解读惠民政策,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群众诉求,化身活跃在基层的民情收集员。今年以来,通过面对面交流,累计收集群众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意见建议50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5件,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见实效。
了解群众解民忧。赤金镇通过“板凳议事”这一柔性治理方式,将调解场所延伸至文化广场、村民庭院等生活场所,依托乡音乡情的情感纽带与邻里间的信任基础,以拉家常的方式轻松消融矛盾隔阂。日常小事由网格员、调解委员现场劝解,重大事项则联动镇司法所、派出所专业力量介入处置,形成层级化调解机制。今年,通过“小板凳”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3件,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乡土力量。
走访群众商民事。赤金镇发挥“小板凳”能唠家常、提意见、拉距离的作用,让干群围坐的方寸之地成为听民声的“收音站”、问民计的“智囊库”、解民忧的“服务台”。在这里,群众用乡音唠出烦心事,干部以方言回应群众操心事。家长里短的闲谈中藏着基础设施改善的“金点子”,你来我往的争论里凝聚着产业发展的新共识,“小板凳”议事已成为基层治理的“连心桥”,既拉近了干群距离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在一场场热气腾腾的“板凳会”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