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历史
“简”识酒泉——汉简背后的丝路往事① | 烽火品约:传讯千里有规则
时间:2025-07-30 09:35:24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32 作者:杨蕴伟

塞上烽火品约(局部)(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塞上烽火品约(局部)(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日迹梼(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日迹梼(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丝绸之路上,道路和长城、烽燧相伴。1974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约25公里戈壁上汉代居延破城子遗址出土的《塞上烽火品约》,是一件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烽火信号使用说明书。

《塞上烽火品约》简册共有17枚木简,单简长39厘米,宽1.5厘米,内容是居延都尉府根据敌人对甲渠、殄北、卅井三个候官所属烽燧的入侵程度而规定的信号类别和等级。这是当时边防士兵要熟练记诵的重要“边防手册”。

汉代边塞传递军情的信号多种多样,表、烟、苣、薪等都是重要的“信使”,它们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密码”,用以清晰明确地传递各种敌情信息。

河西境内现存烽燧、墩堠1000余座。烽燧一般建在地势较高处,相邻的两座烽燧间视线没有阻挡。汉代河西烽隧由隧长负责,每隧有3名至4名戍卒值守候望。在不同的敌情状况下,烽火燃放方式明确且不容混淆。比如,敌人白天入侵殄北塞,要举两烽(用于悬挂升举的信号,材料为草或布),同时点燃一堆积薪(柴堆),夜间燃苣(芦苇扎成的火炬)到天明。来犯之敌1人至10人,对应的烽火是“燔一积薪,举二烽;夜二苣火”,点燃一堆积薪,升举两烽,夜间点燃两个苣火;而一旦敌方开始发起进攻,就要“燔一积薪,举三烽;夜三苣火”。遇到大风、降雨无法正常燃放烽火的特殊情况时,“亟传檄告,人走马驰以急疾”,通过快马加鞭传递紧急军情,以确保指挥机关能及时掌握情况,作好应对部署。

6d66beff5d4921aa58d4f420b0a4a9f6_auto-orient,1.jpg

积薪(网络图片)

据史料记载,依靠沿途驿站的快马接力飞报,烽火边警和军情急报仅仅8天就能从敦煌上报到长安。从理论上看,汉代烽火传递速度一昼夜应为579.15公里。敦煌距长安约1800公里,传递信息大约只需要60小时。在汉代有这样的信息传递速度,令人惊叹。

烽燧的任务是用烽火传递军情,然而烽火并不常常燃起,烽燧士兵们的神经也不常常高度紧张,枯燥乏味可能才是他们的日常。

“天田”是分布在汉塞外侧的一种特殊设施,是将地面上的杂草、树木铲去,铺上沙土并打理平整后的一片区域,人畜从上面经过就会留下痕迹。戍卒们需要每天巡查,仔细观察这些痕迹,判断是否有人出入。谁巡查的,有没有什么发现,如何处理的,要每天认真记录,不得马虎。

烽火台也是瞭望台。有人巡查“天田”,有人在台上密切注意周围的风吹草动。

河西烽燧沿线往往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象士卒们的日常,会忽然想,这些士兵其实可能很期待看到一个人或一辆牛车渐行渐近。

修缮烽燧和附属建筑、传递公文、喂马、耕种也是士兵们的分内事。烽燧经过风吹日晒会有损坏,上级公文和要上报的报告需要送达,马匹要喂养照料,调拨的口粮不足,还要再种一点地……

戍卒们居住在城、障、坞、塞、亭、隧内,空间有限,条件艰苦。边塞气候恶劣,士兵们很多来自千里之外,很容易罹患疾病。

一个基层小兵燃放的烽火,依靠烽燧和长城连缀起来的线路,关联着一个政权的血压和心跳。一股烟升起,也许一个政权就覆灭了,一团火燃起,也许一个时代就结束了。看似简单的烽火信号使用说明,是我们了解和认识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虽然字迹模糊,历史岁月却因它而清晰可感。

责任编辑:妥超云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