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肃州区
肃州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让农田减负农民增收
时间:2025-07-23 10:21:28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129 作者:酒泉融媒记者 米静 王钰涵 实习生 盛旸

农民账本里的科技革命

——肃州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让农田减负农民增收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在肃州区总寨镇西店村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点,连片的玉米正吐露果穗,植株挺拔如剑;下河清科技农场的田垄间,一人多高的玉米秆上挂满了饱满的玉米棒子。这一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肃州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结出的盛夏果实。

“你看这长势。今年1500亩玉米全用上了新技术,不铺地膜、不用底肥,就靠这小流量滴灌带,水肥给得准,成本也降了不少。”总寨镇种植户崔贵忠拨开玉米叶,指着根部浅埋式滴灌带说。去年,他通过试种无底肥、无地膜、水肥精准调控小流量滴灌玉米大获成功。今年果断推广,田埂上不见往年堆积的地膜碎片,土壤却更显湿润疏松。

如今,“良种密植+无底肥无地膜+小流量浅埋滴灌+全程机械化”的种植新模式,正让传统种植方式逐渐升级。玉米从出苗到成熟的全过程,都由精准水肥一体控制系统按需调配,地膜和化肥用量均大幅缩减。总寨镇西店村的种植账本最有说服力:2024年试用新技术时,亩均产量达1172公斤;2025年,1300亩大田延续北斗导航精密种植、无膜无底肥、小流量浅埋滴灌技术,仅种植环节就少用了0.69万公斤地膜、2.6万公斤底肥,节省成本23.4万元,亩均减少开支180元。土壤里的农药残留少了,周边农户也跟着学,用新技术稳住了粮食产量,鼓起了“钱袋子”。

7月14日,记者走进肃州区下河清科技农场核心示范点,种植户王万华正俯身操作水肥一体机,肥料在水中化作营养液,顺着细密的滴灌带渗入土壤。

“以前灌溉20亩地的水现在能灌溉40多亩。”王万华边擦汗边指着齐肩的玉米秆说:“滴灌头分布均匀,水肥吸收快,今年每亩多种了1000株,算下来每亩可多收200公斤。”

这样的增产底气,来自科技的集成发力。肃州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广的“良种密植+无底肥无地膜+小流量浅埋滴灌+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藏着不少“科技密码”:40厘米+70厘米的宽窄行布局如刀切般整齐,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一气呵成”完成播种、施肥、铺滴灌带等全套流程,确保每亩播种8000株、保苗7500株;智能水肥系统搭配浅埋式小流量滴灌,让玉米全生长周期所需水肥精准到每一株;再加上病虫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控肥、控膜、控水、控药同步推进,既保住了产量,又护好了生态。

“今年,我们实施的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核心就是让农民增收。”肃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柏英说。通过推广高产技术体系,落实“六个一”举措和“四良”融合,肃州区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6500株提高至7500株,单产从2024年的950公斤跃升至1100公斤。“我们力争实现亩均增产150公斤,化肥农药减少25%、地膜减少20%、灌溉水减少30%、人工费用减少45%的目标,让玉米产业既高产又可持续。”

科技的力量,正让肃州的玉米田刷新产量纪录,也让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在这片土地上收获沉甸甸的希望。


责任编辑:赵瑾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