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养老服务网 托起银龄暖心家
——肃州区全链条养老服务的探索
随着人口老龄化临近,“银发浪潮”对养老事业提出新挑战。肃州区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持续加大投入,创新服务机制,健全基础设施,逐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和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依”成为现实。
机构托底:筑牢养老“安心巢”
“来,慢一点,给您推推脊背,会舒服些……”在心怡康养老服务中心,护工悉心为失能老人常生红做康复按摩。
常生红自幼患小儿麻痹症,无儿无女。生活尚能自理时,他在福利院生活。2023年9月,一场突发脑梗导致他半身瘫痪,入住心怡康养老服务中心(心怡康医院)。
“像常生红这样的特困供养人员,除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外,其余费用由医院承担。”中心护理部主任赵旭琴边记录康复数据边介绍。
作为肃州区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心怡康养老服务中心为特困供养人员提供托底保障,并向退役军人推出专项优惠。
87岁的杨生林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因患慢阻肺疾病需定期治疗,医养结合模式使他免受奔波之苦。
“以前住院养老两头跑,现在看病养老一条龙,每月2800元的费用自己只花1200元。”杨生林说。
春光养老院有1000张标准床位,并设有医疗康复、餐饮服务、健身活动等功能区。97岁的戴瑞芬老人在儿子朱志光的陪伴下入住春光养老院。房间内,生命检测仪实时监测心率血压,智能呼叫系统触手可及。
“前阵子我突发脑梗,单独照顾母亲力不从心。”朱志光说,“护理员喂饭、擦身样样周到,母亲很满意。”
据肃州区民政局养老股股长刘梦娅介绍,全区现有老年人7.88万人,已建成养老机构10家,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家,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6个,村级互助幸福院19个,养老机构设计床位3663张,其中运营床位1898张,入住率70%,现有机构完全可以满足养老需求。
延伸触角:居家养老更贴心
“刘阿姨,窗户擦干净了,油烟机也洗好了。”在玉泉苑15号楼,惠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边收拾工具边与独居老人刘惠珍拉家常。78岁的刘惠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骨质疏松,志愿者每月上门服务已成她生活的重要支持。
肃州区采取“划片分块”委托运营模式,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将专业服务延伸至城乡老人家中。累计投入1564.8万元,为8000余名特困、经济困难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助洁、助浴等基本居家服务。
下午5点,酒泉东福居养老食堂后厨香气四溢。工作人员将热腾腾的饭菜装入保温餐盒,骑手们核对地址后,驾驶贴有“为老人送餐”标识的电动车驶向各小区。北市街12号楼的雒作东老人打开餐盒,喷香的土豆炒肉、清炒时蔬、玉米面馒头,还有酸奶和蛋花汤,让他很满意。
“我脑梗后行动不便,做饭是大难题。现在每天两荤一素不重样,工作人员还顺手帮忙倒垃圾,服务很周到。”老人说。
公益助力: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针对农村养老难题,肃州区探索出“五个一点”模式: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志愿做一点。肃州区西峰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是这一模式的先行者。
午餐时分,在西峰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食堂,86岁的贺秀英和老姐妹们围坐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臊子面。该养老服务中心是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由甘肃华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为100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助餐服务。
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满金霞介绍:“依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银杏家园’项目补贴,加上食堂对外经营的收益,老人每天午餐加晚餐只需5元就能吃饱吃好。我们还聘请了擅长烹制老年餐的厨师,确保饭菜软烂、低盐,让老人们吃得舒心健康。”
“四轮驱动”:不断提高保障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养老服务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导致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在肃州区,除政府拨款、福彩公益金配套资金投入外,其他渠道投入资金较少。此外,受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本地老年人更愿意吃免费餐或补贴餐,对营养餐、健康餐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根据肃州区民政部门的规划,促进养老事业的深度发展,目前有4个发力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同心协力,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彩票公益金、民间资本、慈善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补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加快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幸福院建设;统筹资源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鼓励支持社会各层面开展经常性为老助老活动;提高群众对养老政策的知晓率,积极探索“市场主体+社区食堂”“物业企业+小区食堂”等助餐模式,通过给予荣誉等方式,鼓励餐饮企业提供微利让利助餐服务。
从机构托底的专业照护到居家延伸的温情守护,再到多方助力的农村探索,肃州区将以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让每个家庭根据自身条件和老人需求选择适宜的养老方式,享受贴心服务,为“银龄”群体撑起一片幸福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