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千帆竞”系列报道
酒泉市又一“超级充电宝”并网在即
酒泉新型储能擎起河西能源转型新支点
河西走廊茫茫戈壁上,一座占地91.6亩的“钢铁方阵”蓄势待发。这是酒泉市即将投运的“超级充电宝”——海储新能源250MW/1000MWh独立储能电站。
200组集装箱模样的储能电池预制舱整齐排列,静待并网指令。每一个储能电池预制舱可存储5000千瓦时绿电,整站单次最大可存储100万千瓦时绿电。这座电站建成后,将通过智能系统聚合调峰,成为河西新能源消纳“稳定器”,肩负起破解风光发电“靠天吃饭”困局、端稳“能源饭碗”的关键使命。
“项目位于肃州区东洞滩光电示范园区,总投资12亿元。去年9月土建开始施工,现在整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正进行并网前调试,准备整站并网。”北京海博思创电站事业部西北区域总监刘达生说,按现行独立储能收益政策(含调峰容量补偿、电力现货市场收益、调频服务收益三部分),项目预计月收益在1600万元至1800万元。
该项目的储能电池预制舱由北京海博思创公司在酒泉经开区南园的生产线生产和供货,实现了酒泉造、酒泉用。
这座“超级充电宝”的意义远超其物理边界,是酒泉市乃至全省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生动实践,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肃州区能源和项目建设服务中心干部王志宏算了一笔发展账:“该储能电站建成后,可达到年放电量3.6亿千瓦时,实现年销售收入1.8亿元,税收0.23亿元。项目并网投运后,不仅能显著改善肃州区电网稳定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去年9月破土动工到今年并网在即,高效推进的背后,是酒泉市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作为全省重点打造的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储能产业已成为酒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酒泉市率先出台新型储能电站布局规划意见和产业链发展实施意见;全省首个离网制氢、首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在酒泉市建成投运;全市已聚集9户储能装备制造企业,涵盖磷酸铁锂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海博思创、南都电源、上海寰泰、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纷纷在酒泉投产或扩产,着力打造从材料、电芯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酒泉经开区、玉门、敦煌等地多个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加速推进,全市已并网新型储能电站203万千瓦/546万千瓦时。
今年,酒泉市将储能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计划年内再新增储能300万千瓦时,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解决大规模风光电并网带来的波动性问题,真正将河西得天独厚的“风光无限”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