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准落实国家“十四五”语言文字事业规划中“童语同音”计划的要求。北方工业大学“心系故里・星火陇原”实践团赴甘肃玉门,通过座谈调研、实地探访、推普教学等活动,积极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民族地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乡音藏瑰宝”:非遗融普语点亮独山子“振兴灯”
实践团深入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以非遗传承为抓手、推广普通话为纽带,积极探寻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针对该乡语言沟通不畅曾制约发展的痛点,实践团着力破解语言障碍,指导非遗传承人掌握普通话推介技艺,助力特色农产品借助普通话直播拓展销路。通过架起“非遗+推普”的桥梁——既充当非遗传承的“翻译器”,又成为乡村产业的“催化剂”,实践团为传承民族文化、打开发展大门、注入振兴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持,生动践行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
“小手拉大手”:童声传国言筑牢民族乡“同心桥”
实践团在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针对当地“成年人语言基础薄弱、青少年接受能力强”的推普特点,联合乡中心学校创新设计“非遗浸润式语言课”。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我们爱你啊,中国》诗朗诵为载体,穿插东乡族“五谷谚语”的普通话释义;用《爱我中华》合唱衔接“花儿民歌”的普通话演唱教学,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四十余名东乡族学生爱上说普通话、愿当“小老师”。这堂以“学生为桥、家庭为点、民族为面”的特色课,不仅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更构建起“孩子教家长、家庭带村落”的语言推广链条,成为民族地区以语言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的鲜活实践。
实践团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得益彰。非遗传承人的民族故事与课堂上的乡音、普通话交融共鸣,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文厚度,这些力量正转化为驱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更凝聚起各民族合力推进振兴的磅礴力量,成为“语通心通促团结,业兴民兴共繁荣”新时代画卷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