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河流与人关系紧密。人逐水而居,依靠河流而生存。河流能滋养土地,为人提供水源,是生命之源;河流能荷载舟船艇舰,为人们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河流能养育鱼虾螺蚌,丰富我们的饮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河流能孕育文明,催生灿烂的文化,成为诗词、传说的灵感源泉。在酒泉就有这样一条河,它规模不大,长度、流量和流域面积有限;它名声不显赫,影响力也不高。但它和酒泉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酒泉人民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它就是地处祁连山下、酒泉城南的红水河。
红水河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是酒泉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之一。红水河不仅是酒泉地区重要的水资源,还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其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
红水河的自然与地理特征
红水河的水源主要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上游地区的山间降水,它从祁连山北坡出发,穿过山区和戈壁,一路由南向北,流经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最终汇入讨赖河,注入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红水河全长140公里,流域面积158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5亿立方米,以降水补给为主,占比约67%,冰川融水占比约33%。山区冰川面积130.84平方公里,冰川储水量53.26亿立方米,年均融水量0.83亿立方米。红水河滋养着肃州区和金塔县超50万亩的农田,支撑着这里的小麦、玉米、制种和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是河西走廊干旱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红水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冬季寒冷,河水干涸,河床上卵石麟麟;7月至8月是丰水期,河水滔滔,水量占全年60%以上。因夏季气温升高,祁连山冰川加速融化,同时山区降水增多,这两者共同作用使得红水河水量大增,形成明显的汛期。资料显示,红水河88%的年径流量都集中在6月至9月的汛期,洪水迅猛而频繁。
红水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复杂,属于祁连山造山带的一部分。其流域内的红色岩层主要由含铁的砂岩和黏土组成,这种地质结构不仅赋予了红水河独特的颜色,还形成了壮观的丹霞地貌。《重修肃州新志》曰:“红水坝,城南二十五里。水由南山发源,夏流冬涸。山中有红土,山水经其地,色变红,遂名红水。”由于长期水流切割地表,冲刷岩石,红水河地表逐渐深陷,形成长达50公里左右的红水河大峡谷。
红水河上游海拔近4000米,冬季气温可低至-10℃以下,地貌以高山草甸和冰川为主。特别是上游祁连山深处蕴藏玉石,历史上曾是古代玉矿开采地,出产祁连玉。红水河中段有一处著名的“一线天”峡谷,两岸峭壁陡立,异常险峻。峡谷内分布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树种,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岩羊、雪豹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红水河大峡谷是户外旅游者和探险者的乐园。红水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依赖红水河河水的灌溉,成为著名的平原绿洲和农业区。明代曾在红水河修建“红水穿碉”水利工程,通过地下隧道引水灌溉农田,至今仍有遗迹。
红水河以其独特的水文特征、丹霞地貌、玉石资源及历史水利工程,成为酒泉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这条河的名称,清代著名方志《肃州新志》和《重修肃州新志》都称其为红水河。但近年来,官方称其为洪水河,把河上的峡谷称为洪水河大峡谷,瀑布称为洪水河大瀑布,把新修的水库称为洪水河水库。这样的称呼突出了红水河洪水暴发时的磅礴气势,但笔者更喜欢叫它红水河,一是古来如此,于史有载;二是色彩感、画面感强,有诗意,有“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苍茫而辽阔。
红水河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红水河不仅在自然地理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在历史文化方面也有独特的价值,是集水利文化、玉石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河流。
红水河的水利文化。红水河有着悠久的水利开发历史,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红水河在明代已有“红水坝”之称,是古代水利设施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红水河就是酒泉地区农业生产重要的灌溉水源。当时的水利设施包括拦河坝和灌溉渠道,支持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明代洪武年间(一说为景泰年间),肃州卫千户曹赟率领酒泉民众在红水河两岸开凿了东洞坝和西洞坝两处各长10公里的大型地下隧道,把祁连山水引到山外,成功解决了红水河两岸数千顷高地的灌溉问题,大大改善了酒泉的农田水利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这个被称为“红水穿碉”的杰出水利工程因此被列为“肃州后八景”之一,载入了史册。
红水穿碉不仅解决了当地粮食生产问题,巩固了当地农业基础,还繁荣了边疆经济,为明代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它开创了干旱地区“引水上岸”的先例,成为后世水利工程的借鉴范例。特别是红水穿碉“隧洞+天井”的模式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创新之举,有效解决了地下隧道工程建设中采光、通风和土石运输的难题,降低了塌方风险,为隧道内的施工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提高了施工效率,提升了工程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这种模式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现代长距离的隧道建设中被广泛使用。
红水穿碉工程,也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它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水利兴邦”的理念。曹赟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和坚韧实践,将自然劣势转化为农业优势,使该工程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这个工程不仅规模大、施工难度高,在当时的水利工程中堪称罕见,而且工程技术非常先进,富有创造性,体现了明代酒泉劳动人民在水利工程中的聪明智慧和创新精神。几百年过去了,红水河两岸的人民至今仍然享受着这个工程带来的好处。
红水河的玉石文化。红水河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红水河地区以玉石资源丰富而闻名。酒泉自古被称为“玉酒泉”,而红水河又有“玉酒泉之源”之称。祁连山及红水河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红水河祁连玉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祁连玉为中国五大名玉之一,主要产自祁连山地质运动形成的矿脉。祁连玉形成后,在板块碰撞、火山活动等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山体中的玉石被挤压、崩落,滚入红水河及冲积扇的砾石层中。在河流中的玉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水流的冲刷、搬运、磨砺,形成光滑的卵状玉石,也就是独具特色的酒泉祁连彩玉,这就是红水河“一河石头半河玉”的成因。玉石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具有消灾辟邪、护佑平安之意,人们常佩戴玉石饰品,或将玉石放置家中,以求平安吉祥。每当夏秋季节山洪暴发后,洪水退去,河床露出,掩埋在河床泥沙下面的各色玉石就暴露出来。这时,奇石爱好者蜂拥而至,前来捡拾各色玉含量较多的石头,这已成为酒泉当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祁连玉玉色暗绿,有较多的黑色斑点,地质学鉴定其矿物是蛇纹石。人称祁连玉有“四美”。一是“形美”。祁连玉造型独特、形态万千,有的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有的浑厚大气,敦实稳重。二是“质美”。祁连玉质地细腻,其雕制品光滑润泽,手感佳,有较高的工艺欣赏和经济价值。三是“色美”。祁连玉色彩以绿为主,有浅绿、翠绿、墨绿,白色为过渡色,另有少量黄色、红色玉石,半透明,色泽纯正柔和,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四是“纹美”。祁连玉纹理图案丰富多样、变幻无穷,与其斑斓的色彩相互交融,构成精美绝伦的图案意境,有的酷似人物肖像,有的如同山水画卷,有的像竹石花鸟,虽是天然,亦胜人工,栩栩如生,意境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祁连玉的用途广泛。祁连玉原石造型独特、形态万千、体量较大且色彩艳丽者,可作为庭院石用于园林点缀,提升景观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祁连玉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柔和、硬度适中,适合加工成各种工艺品,摆放于家中。祁连玉含锌、镁、铁等微量元素,长期佩戴或盘玩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节人体微量元素平衡。部分产品如按摩垫、玉枕等还能通过低温静电磁场刺激穴位,缓解疲劳。祁连玉温润的质感和沉稳的色泽被认为能陶冶情操,带来平安吉祥的心理暗示。其“君子如玉”的文化象征也被用于设计护身符、平安牌等饰品。
祁连玉储量丰富但高品质原石稀缺,尤其是带有独特纹理或历史背景的雕件具有较高收藏价值。近年来,祁连彩玉、祁连墨玉等品种因艺术性和稀有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祁连玉最负盛名的用途是制作名贵饮酒器皿夜光杯。从史料可知,酒泉夜光杯的制作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制作夜光杯的原料是祁连墨玉或祁连碧玉,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38道复杂工序,每道工序全凭手工精雕细琢。夜光杯杯体晶莹润泽,纹饰天然,薄如蛋壳,光亮似镜,内外平滑。盛烫酒不炸,斟冷酒不裂,碰击不碎。造型多样、小巧玲珑。2006年,酒泉夜光杯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酒泉夜光杯厂成为遗产保护责任单位。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酒泉夜光杯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唐代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更使酒泉夜光杯家喻户晓,让它从一件实用器物升华为一种文化象征。总之,祁连玉的用途融合了实用性与文化性,从传统器皿到现代装饰,从养生保健到艺术收藏,均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祁连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新石器时代,武威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的精美玉璧即以祁连玉制成。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山海经》多次提到昆仑山脉为“群玉之山”,书中的《西山经》和《大荒西经》记载昆仑之丘有玉矿,西王母居住于此。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先秦文献中的昆仑并非特指新疆于阗南山,而是祁连山。《后汉书》记载酒泉南山(祁连山)曾被称为“昆仑塞”,《括地志》提到“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而酒泉南山即为祁连山。《晋书·张轨传》中曰:“酒泉南山,即昆仑山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在现代考古中,祁连山沿线出土了大量史前玉器,佐证了祁连山作为“群玉之山”的历史地位。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酒泉城区及肃州区周边乡镇先后多次出土了众多玉石石料和雕刻精美的从新石器时期至魏晋时期的各种玉器,这说明酒泉不仅玉石资源丰富,而且开发玉石、制作加工玉石的历史悠久,酒泉城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较大规模的玉器加工作坊。
西汉时期的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中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传说中,这只夜光常满杯是西王母赠送给周穆王的,周穆王非常珍爱。还据《海内十洲记》记载,周穆王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周穆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传说中的夜光杯由祁连山的墨玉雕琢而成。这些记载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酒泉先民就能用当地盛产的祁连玉制作精美绝伦的稀世之宝夜光杯了。
在红水河上游的祁连山深处有一座巨大的玉石山,古代这里曾有大规模的玉石开采活动,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玉石大坑。从玉石大坑的凿取痕迹推断,玉石是被凿成很大的方块取下来的,可见古人破石技巧之高。古人在开采玉石时,巧妙地开凿出房屋形状的建筑,人称玉房子,房子晶莹剔透,满室氤氲,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房子。玉石大坑和玉房子是古人玉石开采活动的遗迹,见证了古代玉文化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的开采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古代玉石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清代黄文炜撰《重修肃州新志·物产》中记载:“玉石,一名噶巴石,出自红水河坝内,乃石之似玉者,有菜色、有白色,深碧,浅绿,俱可琢器。”红水河的玉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祁连彩玉、祁连墨玉等,其中祁连彩玉是红水河玉石的代表之一。清代文人沈青崖的诗歌《噶巴石歌》详细记述了祁连彩玉的产地背景、外观颜色、质地特性、采玉过程及价值和文化意义,是唯一一首写祁连玉的诗歌,广受祁连玉爱好者喜欢。
随着玉石文化的传播,酒泉红水河的玉石在现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玉石爱好者们纷纷前往红水河寻找心仪的玉石,推动了当地玉石产业的发展。同时,玉石文化也成为了酒泉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红水河祁连玉蕴含着天地之灵气,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的传承,承载着酒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红水河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红水河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寺庙红水河龙王殿,也称为佛洞庙。寺庙地处祁连山脚下红水河大峡谷入口处,依山而建,有佛洞和庙宇,洞窟内塑像和壁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龙王殿的建造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当时明朝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开展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和奖励农耕屯垦。在干旱缺水的酒泉,兴建龙王庙既是为了祈愿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也是以龙王之名聚集民心,协调人力均衡利益分配,进行分水调水管理等。所以最初为祭祀红水河神和祈雨祈福的场所,后来融合佛教文化和地方民俗,成为集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庙宇。红水河龙王殿既是历史信仰的传承地,也是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里都要举办龙抬头传统文化艺术节(庙会),四月举办桃花文化艺术节,五月初举办四月八浴佛节庙会,吸引众多的信众和游客。现如今,龙王殿和洪水河大峡谷景区联动发展,成为肃州区文旅融合的核心景点之一。
红水河龙王殿是河西走廊农耕文明与水利文化的重要载体。酒泉地区的先民们依托红水河提供的水源,在河畔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种植农作物,使得农耕文明逐渐萌芽并发展起来。红水河龙王殿的出现,与当地人民在红水河流域长期的农耕生活紧密相关,是农耕文明起源的见证。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利用红水河的水资源,人们在此修建了红水穿碉等水利工程。红水河龙王殿作为水利文化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利灌溉的重视及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稳定化,推动了农耕文明的进步。
龙王殿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中心,人们围绕龙王殿开展的庙会、祭祀仪式等一系列民俗活动,通过歌舞、戏曲等形式,表达对农业生产的祈愿和对水利的感恩。
红水河龙王殿承载着酒泉地区悠久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当地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水利文化的历史变迁,记录了从古代到近代,当地人在红水河流域的生产生活方式、水利管理制度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为研究当地的农耕文明和水利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见证。
红水河,这条流淌在酒泉大地上的古老河流,见证了酒泉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它是酒泉人民心中的生命之河、文化之河、希望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