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6年出生到1982年,我一直在敦煌市莫高镇新店台村生活,那时候的莫高镇叫五墩公社,后来叫五墩乡,因为境内有汉唐时期遗留下来的五座烽火台遗址而得名。再后来乡镇合并,恢复了最古老的名字——莫高镇。
在我的记忆里,新店台村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一座城堡和一座庙,庙改成了新店台小学,城堡却一点点废弃了,如今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土墩。
地名资料里称,新店台村因境内有清代新建的烽火台和小庙得名。烽火台附近原建有小庙一座,当时县城东行到此,或由圪垯井西行到此,恰好一站路(约40华里),行人多在此地歇脚休息,故称新店,店台合称谓云新店台。
关于烽火台,我有深刻的记忆。其实,那是一座方圆百米的小城堡,高约8米,呈椭圆形向东南拱卫,墙体之上约有50厘米高的女儿墙。一座高大的烽火台耸立在城堡的西北角,烽火台西侧有窄小的马道直通烽火台顶端,看起来威武高大,是一座村庄真正的地标。记得整个城堡的北面是没有墙体的,可能是被破坏殆尽。后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东西挖了一条战壕,横贯整个城堡。
城堡毗邻新店台小学,小学的厕所就修建在城堡的南面,并且利用了城堡的南墙,那时候都是旱厕,厕所的垫土,都是先从城堡上挖取。作为学生,值日的时候,我也常常从城墙上挖土,用来埋住厕所的粪便。那时候没觉得是破坏文物,而且有事没事总爬到烽火台上,或站在城墙上,向远处眺望。那种威风凛凛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耕田种地有机肥料当家,人粪尿、草木灰、千年土都是很好的肥料。所谓的“千年土”,就是被太阳晒了几千年的陈土,城堡上的土正是如此。我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城堡已经被挖得面目全非了,后来就只剩下厕所和一座烽火台了。现在想来真是可惜。
后来专业做长城研究,就老觉得应该弄清楚新店台城堡的历史,请教了许多人,思路也越来越清醒。著名敦煌学者李正宇认为,“新店台墩为清代汛墩,在敦煌城东20公里,公路北200米。初唐时,于此置东泉驿,筑有高大墩台。驿东有泽,名东泉泽(今名伊塘湖),因泽取名,故称东泉驿。此驿是敦煌城东第一驿站,当瓜沙大道。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沙州刺史李无亏为此路“石碛山险,迂曲近贼”奏请瓜沙驿道向北改移,城东第一驿改在“神泉观庄侧”(今敦煌市郭家堡镇大泉村),置清泉驿,此驿遂废。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就唐东泉驿墩台故址建汛墩,名新店子墩,与新墩同属沙州营哨所之一。”
看来,现在的新店台墩为清代修筑,是用来传递军情信息的。但早在初唐时,这里就设立了东泉驿,因为新店台为敦煌的东大门,称得上是敦煌城东第一驿站。怪不得有如此规模,原来是历代增筑的结果。伊塘湖就是现在的新店湖,那时候,站在墙体上,能看见新店湖的粼粼波光。
从历史背景来看,清代建立烽燧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御和边境管控的目的。在当时,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边疆防御的关键区域,需要有效的军事设施来保障国家安全、维护边疆稳定及保障丝绸之路等重要交通线路的畅通等。烽燧作为一种军事报警系统,能够及时传递军情,对防御外敌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理环境看,清代烽燧一般建在交通沿线、咽喉要地。在敦煌地区,清代烽燧是依据当地的交通线路布局而建立的,其分布与交通线路相关。敦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敦煌的长城遗址(包括清代烽燧)在东部没有连续性的墙体,而是以城址为中心,点状建构烽燧、戍堡等设施。这表明地理环境对烽燧的连续性建立有很大影响,不适合连续建造墙体式的防御建筑,更适合点状布局烽燧等设施。新店台墩就属于这样的性质。综上分析,新店台烽燧是在关键的地点建设的烽火报警和军事防御设施。
岁月悠悠,宛若飞矢。新店台墩像一个孤独的老人,依然矗立在绿洲的边缘,守护着寂寞的乡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