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文化
汉玉门关和唐玉门关
时间:2025-07-07 09:38:35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34 作者:李茂锦

回望历史,穿越千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玉门关屹立西北大漠,固守边塞,迎来送往,功不可没。不过丝绸之路有两个玉门关,即汉玉门关和唐玉门关,分别在敦煌和瓜州境内。

敦煌境内的汉玉门关

汉武帝即位后,为根除匈奴后患、安定边塞、经营西域,对匈奴发动了数次大规模战役。河西大捷后,在河西设置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在敦煌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这里的“两关”即阳关、玉门关,玉门关即敦煌境内的汉玉门关。

阳关、玉门关均在汉敦煌郡龙勒县境内,它们南北相距约80公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汉魏以来,两关犹如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据要地、守望丝路,把守国门、见证历史。班超当年上疏:“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表现了其落叶归根、回归大汉的赤子深情。明代《沙州卫志》曾这样描述敦煌境内的阳关与玉门关:“敦煌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

汉代,玉门关与汉长城、河仓城组成一道严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历史,也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玉门关(玉门关都尉府)城垣基本保持完好,黄土版筑,气壮大漠。城垣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北门坡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和邮驿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南道北干线。阳关大道和玉关大道南北遥遥相对,如同今天的海关,守望丝路、迎来送往、征税稽私,为保卫丝路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走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玉门关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依然守望着祖国西北,向人们讲述着那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令人欣喜的是,春风早已吹度玉门关,吹绿了这片天涯芳草之地。

近年来,玉门关旅游热度高涨,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旅游团和文化使者,千里迢迢寻奇探险、旅游研学、影视拍摄,感受丝路辉煌,增强文化自信。

瓜州境内的唐玉门关

东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三通三绝”,汉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隋唐之际,通往西域的伊吾(哈密)大道畅通,玉门关东迁至唐瓜州晋昌县境(双塔堡附近),这就是历史上的“玉门关东迁”。唐玉门关曾见证了玄奘西行瓜州历险。

据《瓜州史话》记载,唐玉门关建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位于今瓜州县双塔水库东4公里疏勒河与葫芦河交汇处。1958年,瓜州县在双塔乱山口疏勒河出口处修建双塔水库后水位上升,唐玉门关关城被淹。《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重修置双塔讯堡,设千总一员,兵一营驻守。”自此,玉门关名隐失,“双塔堡”始有其名。

唐玉门关尽管已淹入双塔水库,使人难得一睹其风采,但也并非“黄鹤一去不复返”。据瓜州县文物单位介绍,20世纪80年代,每当双塔水库在春、夏、秋三季放水灌田,水面下降时,唐玉门关便完整露出。据实地勘测,整个关城近似长方形,东西宽155米,南北长160米,城墙厚3.5米至4米,关城外四周的护城河十分完整,河宽12米,深2.5米。河岸上散堆着唐代的大方砖和褐釉陶片等物,向人们展示着唐玉门关的沧桑印记。站在双塔水库堤坝,面对一泓碧水,让人不由思接千载、情飞万里,眼前浮现当年玄奘在胡人石槃陀的陪同下偷渡玉门关的情景。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法师矢志不渝,西天求佛,违禁西行,进入瓜州境内。他从玉门关附近的葫芦河偷渡而过,涉渡八百里沙河(莫贺延碛)到达伊吾,一路向西,不畏艰险,终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完成取经大业,从阳关返回长安。根据玄奘当年偷渡玉门关的路线可知,此玉门关就是唐玉门关而非汉玉门关。

关于唐玉门关的历史记载很少,在玄奘弟子慧立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曾有这样的记载:“从此西行五十余里有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咽喉也。”又载:“三更许到河,遥见玉门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宽丈余,傍有胡桐丛林,胡人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这里的玉门关,即瓜州境内的唐玉门关。

诗人笔下的玉门关

玉门关的扬名,与历代诗人的咏唱是分不开的。

汉魏诗人的咏唱,可谓春燕鸣春,先声夺人。

“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这是温子升的《敦煌乐》;“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类,开君万里书。”这是庾信的《寄王琳》。玉门关在他们笔下娓娓道来、韵味悠长。今天读来尤感诗情洋溢、弥足珍贵。

唐代诗人咏玉门关,可谓名家接续,佳作不断。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气势磅礴、感情悲壮,深刻展示了唐代戍边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尾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为玉门关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同时也使玉门关名闻遐迩、令人神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是李白的《关山月》,大气磅礴、一泻千里,一改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气壮山河的边塞风景图,读来荡气回肠。

来济的《玉关》诗云:“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地,垂涕念生还。”从诗意可知,这是唐代诗人直接咏汉玉门关的诗,而且巧妙地化用了班超归汉的历史典故。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当年途经唐玉门关附近的苜蓿烽时恰逢立春,顿生思乡的哀怨愁情,写下了《题苜蓿烽寄家人》:“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煞人。”岑参还写了《玉关寄长安李主簿》:“东去长安万余里,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当时的唐玉门关(安西双塔堡一带)只有孤独的关城、荒凉的环境,让人不禁产生凄凉萧然之感。前首中的“苜蓿烽”即今安西双塔水库附近的烽燧,“葫芦河”即当时玄奘偷渡的葫芦河;后首中的“玉关”即唐玉门关。

宋元以来,玉门关作为西北边塞的代名词,屡屡出现在诗人笔下。如苏轼“露布朝驰玉关塞,捷书夜到甘泉宫”,陆游“当道和崔嵬,云是玉门关”,张可久“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陈棐“遥遥金河水,嵬嵬玉门高”,杨昌浚“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玉门关在诗人的笔下,虚实交融、各展风韵。

近年来,随着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的连年举办,“玄奘热”点燃了新的“丝路热”,汉玉门关和唐玉门关成为热点话题。以前,有的“戈友”误认为汉玉门关与唐玉门关是一回事。现在,通过重走玄奘之路和读史咏诗,他们已能分清彼此。


责任编辑:妥超云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