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台介入手术开始前,李志荣都得在手术服下穿上重达20多斤的铅衣铅脖。在充满射线的环境下,等待他的,经常是长达数小时的精微手术。这样的场景,平均每周会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酒泉市人民医院)的介入导管室上演20多次。
作为心内科主任,李志荣的工作节奏几十年如一日:门诊、手术、3个病区轮转查房。他带领的心内科医护团队单日可以完成50台手术,3个介入导管室同时运转。
极限五分钟
“胸痛患者初到急诊,通常要求10分钟内要完成心电图诊断,这方面我们做到了5分钟以内。”李志荣说。他主导创建的酒泉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于2017年通过认证,成为省内第三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如今,这套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已实现急性心梗患者门球时间(入院至血管开通)稳定在80分钟内,最快纪录仅20分钟,远优于国家90分钟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急性心梗急诊PCI治疗的时效性。自开展急诊治疗以来,胸痛中心已累计完成急诊PCI治疗急性心梗2000多例,成功抢救了大量这类患者。
每次上台都是战斗
“手术台上的风险随时都有。”李志荣说,手术时长由患者病情决定,情况好的可以速战速决,情况棘手则要面临几个小时的鏖战。20多年行医生涯中,李志荣经历过许多患者血管破裂的危急时刻,“血液瞬间喷溅,那种压力无法言喻”。
2024年,李志荣所在的心内科收治患者4179例,开展介入诊疗操作4800台次,完成急诊PCI334例。他带着团队将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7.5%,手术量连续5年处于全省地市级医院前列。
技术破局永远在路上
临床医疗工作中,李志荣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主动脉球囊反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冠脉内血管超声(IVUS)、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ICD植入术、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等多项填补地区空白的新技术全面落地。
2023年,李志荣所在科室团队开展了酒泉地区首例房颤射频消融及河西地区首例经导管心脏主动脉瓣置入术,2024年突破90例。“设备和人才缺一不可。”李志荣解释,过去二维技术限制手术精度,如今有了新引进的三维标测设备,加之上海专家的带教,团队正快速提升心律失常诊疗能力。
二十余载铅衣为甲,数千昼夜护心坚守。脱下铅衣、走过CCU,李志荣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屏幕亮起——急诊科新发心梗患者的造影影像已传来。设备在更新,技术在迭代,但抢救窗口永远不会等人,对李志荣而言,又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