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书香润乡土 知识惠万家
走进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农家书屋,村民王海波正带着孩子读书。他说:“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书屋教咱科学种植养殖,连娃娃的作文素材都不愁了。”这样的场景,在肃州区126个农家书屋中很常见。
据介绍,至目前,肃州区实现行政村书屋全覆盖,4535.2平方米的阅读空间,有20万余册涉及农技、科普、文艺等6大类图书,让“田间地头”变身“精神粮仓”。
肃州区探索出“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管理模式,由乡镇干部、文化站长、村干部组成三级管理网,统一挂牌亮标,借阅制度、管理员职责上墙公示。肃州区图书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确保图书分类、检索精准高效。更有“农家书屋+”融合创新,将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嵌入阅读场景,“我的书屋我的家”“书香肃州”等品牌活动带动经典诵读、道德讲堂活动走进乡村。
每逢节假日,书屋变身文化乐园,孩子们比拼诗词朗诵,村民围坐分享致富经验,新媒体运营培训更让“新农人”搭上数字快车。肃州区泉湖镇四坝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梅全新说:“去年依托书屋办的蔬菜栽培课,帮20多户村民改良了种植技术。”
从“建好”到“用活”,肃州农家书屋正以文化滋养乡村沃土,让知识的种子在田野发芽。
金塔:农家书屋点亮乡村振兴路
春日,走进金塔县古城乡古城村农家书屋,书架上党建读物和农业科技、文学经典等书籍有序摆放。村民们专注阅读、查阅资料,为后续农业生产“充电”。
“今年我试种了新品种,书里的无土栽培技术正好帮到了我。”蔬菜种植户刘世军满脸欣喜,高高扬起手中《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对他来说,这本沉甸甸的书籍,是丰收的希望,更是探索农业新领域的“指南针”。
这座面积8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精心配置了1500余册图书,涉及政策解读、农技指导、家风培育等,全方位满足村民需求。
据书屋管理员张荣介绍,农家书屋除了保持日常开放,还紧密结合农业生产需求,积极开展农技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起了村民学习交流的平台,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今大家都喜欢聚在书屋学技术、长知识,对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很有益。”古城村党总支书记付勤章说。
近年来,金塔县全力推进农家书屋惠民工程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89个农家书屋,配备14万余册实用图书,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对各类知识的需求。
玉门:书香浸润乡村 文化滋养民心
“村村有书屋,户户飘书香。”如今在玉门市,一个个农家书屋如同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之花,散发出浓郁书香,沁人心脾。
在下西号镇西红号村农家书屋,村民柴新明在农业技术类书架前仔细挑选。他说:“去年,《苹果栽培技术》里的知识帮我增收了两万多元。现在我经常来这里学新知识、新技术。”
书屋管理员李梦娇说:“书屋的年均借阅量已达3650册次。”
玉门市自2008年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在59个行政村建成86个阅读阵地,藏书总量突破11.4万册。经过行政村合并调整,现有67个书屋持续焕发活力,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矩阵。这些散布在田间地头的文化驿站,正悄然改变着玉门乡村的精神面貌。
在柳河镇红旗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屈波每天都会整理“党建图书角”的书架。《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边角微卷,记录着每月“党员读书日”的热烈场景。
玉门市注重将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各书屋定期开展“点单式”服务,根据村民需求补充农业技术、健康养生等书籍。为方便群众,管理员还将“指尖课堂”“德育课堂”搬进村民家中,提供志愿阅读服务。
如今的玉门乡村,正以知识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答卷。
瓜州:知识从书屋走向田间
近年来,瓜州县在实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家书屋功能内涵与外延,以农家书屋“小阵地”,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领群众将文化动力转化为生产能力,让农家书屋成为传播科学、文化、教育知识的新课堂。
近日,在布隆吉乡布隆吉村的农家书屋,窗明几净,书香弥漫,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技术和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村民们或坐或立,沉浸在书海中。
“每年这个时候,来看书、查阅资料的农民络绎不绝,大家都随身记好笔记,为农业生产做好知识储备。”布隆吉村书屋管理人员布音才其格说。
走进河东镇六道沟村农家书屋,书架上的书籍分类有序,村民们围坐一起,或翻阅农业技术书籍,或低声交流种植经验,孩子们则沉浸在童话故事和科普读物的世界里。
“我们有管理员定期打扫卫生,对图书进行整理,确保农家书屋规范运行。同时,邀请理论宣讲服务队和‘土专家’‘田秀才’等,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安全生产知识讲解、读书心得分享等,切实将书屋建设成为党员群众精神文明的‘加油站’。”六道沟村村委会主任焦扬说。
目前,瓜州县农家书屋藏书11.46万册,每周平均开放时间40小时以上,年接待群众近3.2万人次。
敦煌:打造群众的“精神粮仓”
近年来,敦煌市以农家书屋为载体,通过硬件升级、服务创新、资源整合,将书屋打造成集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技能培训、儿童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和群众生活的“精神粮仓”。至2024年,敦煌市64家农家书屋藏书总量超10.5万册,年均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形成了覆盖全域的阅读网络和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
敦煌市农家书屋结合农时农需、儿童教育、非遗传承等,拓展服务边界。阳关镇葡萄种植户李永军通过书屋的《葡萄高效优质生产技术》解决了种植难题;返乡大学生刘俊伟依托书屋创办“效谷文化研学游”项目,将电商与研学结合,形成“农家书屋+产业”的融合模式,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发展;郭家堡镇农家书屋变身“暑期托管班”,开设“四点半课堂”,举办“快乐假期”活动,由返乡大学生辅导作业,并开展安全教育、科普活动,年均服务儿童超800余人次。
“这个电子图书太实用了。它是我们农民掌握致富本领、获取经营门道的‘导航仪’。”黄渠镇清水村村民魏军魁乐呵呵地说。
从田间流动的知识驿站到云端共享的文化空间,从实用农技的培训课堂到非遗传承的创意工坊,敦煌农家书屋以文化之力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肃北:让阅读融入生活走进群众
近年来,肃北县强化基础建设,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用书香涵养雪域高原文化,为全县文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去年以来,肃北县推广使用“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补充农家书屋书籍1500余册,为4个乡镇赠送了价值16.9万元的文体设备用品,持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同时,组织开展“文化串门”村村巡演、“农家书屋 共读半小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组织送农业科技知识、惠农政策讲解、医疗义诊等服务80余场次,惠及2000余人次,让各类文化活动亲民又乐民。
肃北县在农家书屋打造上不仅重视书屋的“传知力”,更重视阵地的“辐射力”,通过开展系列阅读活动、趣味活动,让农家书屋切实成为新时代文明践行、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
下一步,肃北县将持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不断夯实硬件基础,真正让阅读融入生活、走进群众,引领乡风民风向上向好,带领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阿克塞: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赋能
近年来,阿克塞县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配比、宣传动员等措施,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粮仓”。
阿克塞县依托乡镇文化站原有资源和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场地,建成11个面积均在40平米以上的农家书屋,配备书架、书柜、阅览桌椅等设施。2022年以来,对农家书屋再次进行改造升级,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同时,阿克塞县图书馆派业务骨干深入各农家书屋,现场指导日常管理工作。
“农家书屋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长远、惠及全民的工程。我们会不断加强农家书屋建设运行管理,提升服务效能。”红柳湾镇红柳湾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曹春花说。
“我们村的农家书屋书籍种类多,闲时我会经常过来看书。”红柳湾村村民王福禄说。
阿克塞县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增加适合本地实际的出版物。根据农事节奏和节假日等,灵活调整开放时间。针对学生群体,书屋周末和寒暑假正常开放。开放以来,书屋创新开展了“悦读阅快乐——发现乡村领读员”和“七彩假期读书会 浓郁书香暖童心”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接下来,阿克塞县将持续优化农家书屋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