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殖场里的“土专家”传经送宝到“敲门嫂”用温情叩响邻里心扉,从“零彩礼”嫁女引领婚嫁新风到非遗传承人在杏林中演绎千年曲韵,古老的丝路重镇敦煌,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理论铸魂 凝聚和美乡村新思想
“高效育肥是提高肉羊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近日,在敦煌市郭家堡镇,一场别开生面的“堡子人才大讲堂”开讲,“土专家”余生鸿为70余名养殖户传授“致富经”。
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是敦煌市创新理论政策宣讲方式的生动缩影。敦煌市以“理响敦煌”宣讲品牌为抓手,积极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乡村大舞台”“农村大喇叭”等阵地资源,构建起立体化、全覆盖的理论宣讲网络。精心打造“板凳课堂”“院落会”“田间地头一刻钟”等特色宣讲载体,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覆盖群众5万余人次,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精心编排敦煌曲子戏、创作方言快板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宣讲形式,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宣讲100余场次,让党的政策理论“入耳”又“入心”。建立“宣讲+实践”机制,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确保群众听得懂、用得上、得实惠。
实践聚力 共奏和美乡村新乐章
在敦煌市转渠口镇盐茶村,活跃着这样一群志愿者,她们时不时敲敲辖区“空巢”、独居老人的家门,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解决一些急事难事烦心事,用一句句深情的问候、暖心的叮嘱温暖着老人的心,大家亲切地称她们为“敲门嫂”。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敦煌市积极打造立体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整合文化馆、图书馆等优质资源,延伸文明实践触角,创新推出“敦煌有礼”活动品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现了服务常年、活动常态、内容常新。各实践所(站)巧妙利用乡村记忆博物馆等场所,培育出“鹿小跳”帮帮团、“窦莫梵·邻里帮”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40余个。这些特色志愿服务如春风化雨,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敦煌进一步传承弘扬。
典型引领 和美乡村展现新气象
近期,敦煌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妇女主任“零彩礼”嫁女的消息,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这一打破陈规、引领新风的举动,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婚俗改革的热潮。
近年来,敦煌市深入实施“德润敦煌”道德实践工程,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通过道德模范事迹巡讲、敦煌文化百家讲坛等品牌活动的开展,让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依托“道德红黑榜”,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典型激励身边人,让德者有得、德者受尊。
各镇村持续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打造家风家训文化长廊,让好家风滋养千家万户。如今,在敦煌,学习模范、争当先进蔚然成风,一个个小善汇聚成文明大爱,绘就德耀敦煌的动人画卷。
惠风和畅 乡村文化绽放新活力
日前,在敦煌市鸣沙山下的杏林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正清为乡亲们表演《王婆说媒》的经典选段。他一会儿模仿王婆的市侩精明,一会儿学小媳妇的扭捏作态,把戏里的角色演活了。他那诙谐夸张的表演逗得观众前仰后合,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近年来,敦煌市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百姓春晚、敦煌曲子戏大奖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开设舞蹈、书法(毛笔)、声乐等艺术培训班20余期。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000余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依托阳关、莫高里工匠村等非遗传承基地,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2000余场次,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多元化的文化活动,让敦煌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