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金塔县,荒漠化土地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4%,且常年干旱少雨,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这里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无法耕作的戈壁。但如今,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改写了这片土地贫瘠的宿命,钢架结构刺破荒凉,滴灌系统浸润砂石,几千座闪着金属光泽的温室大棚成为农民修建在戈壁滩上的“绿色银行”。
从不可能到第一棚
随着耕地资源日益紧张,沙漠、戈壁等非耕地资源的开发潜力日益凸显。
“当时我们种的地太少,且大田收入微薄。村上鼓励我们在戈壁上建大棚,但浇水是个大问题。”金塔县金塔镇营泉村村民王俊德对2022年的夏天记忆犹新。
为打消农户顾虑,政府推介“多补一贷”(建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节水工程补贴、保险补贴及贴息贷款)政策,同时配套实施戈壁园区“三通一平”(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工程。
“我不懂温室种植技术,村里便联系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前来指导。”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让王俊德决定成为首批参与者,建起4座温室大棚,撬开了那片戈壁上的第一道缝隙。
营泉沙漠生态产业园从2022年底开始修建,如今已有温室大棚200座,规格和栽培技术也在持续迭代升级。
“今年,我们计划新建50座大棚,规格从以前的高5.2米、跨度10米,升级到高6.2米、跨度13米,空间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都将大幅提升。”提起产业园,金塔县金塔镇营泉村党支部书记陈建龙如数家珍,“以前温室的墙面都是平整的,出去考察后发现,凹凸不平的墙面反而更加保温,这项技术便用在了新建的大棚上。”
在戈壁上种植,如何让作物活下来只是第一步,稳定品质、增产增收才是艰难的下一步。
从保成活到出效益
从尝试基质栽培到成功应用砂培技术,从种植大宗蔬果到尝试小众高附加值作物,金塔的戈壁设施农业经历了从粗放试错到精准适配的转型。但要让改造后的每寸戈壁释放最大价值,仅靠种植模式创新还不够,作物能否克服水土不服,既活得好又卖上好价钱才是终极考验。
“为找到适合本地种植的作物品种,我们与中国农科院、酒泉市农技中心等机构合作,投资130万元在产业园建成占地20亩的品种试验基地,目前已从430个品种中精选出18个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陈建龙说,“种番茄、西瓜的农户每棚年纯收入6万元以上,要是种人参果、羊肚菌的话,年纯收入能达7万元以上。”
品种优化的好处点燃了农户的种植热情。今年,产业园的大棚建成后,王俊德计划再租赁一些种植。对已熟练掌握大棚种植技术的他来说,能用更小的资金投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种植规模扩大,是否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王俊德对此并不担忧。
从人盯棚到“云种田”
在金塔县东坝镇昱航生态农庄的温室大棚里,一垄垄羊肚菌破土而出。这种形似蜂窝的“黑钻石”对温度湿度非常敏感。但同时管理20棚羊肚菌的武晓燕看起来气定神闲,秘密就藏在她的手机里。
打开“云控之家”手机app,显示20座大棚的遮光帘已全部自动卷起,土壤温度湿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在云端汇聚。武晓燕在手机上逐一查看棚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浇水、通风。从人眼观察到数据驱动,金塔的戈壁农业已挣脱传统束缚。
同样离不开手机的,还有第一次种植人参果的金塔镇营泉村村民刘连虎。
“这是什么病啊?”刘连虎的手机镜头正在拍摄人参果植株叶片上的褐斑,微信视频另一端,酒泉市农技中心专家仔细判断后给出诊断和防治建议。这样的“云问诊”已成为常态,在农技人员的护航下,刘连虎的人参果长势良好,卖得也不错。
夜幕降临前,日光温室的保温被已被自动放下,温室大棚的金属光泽在戈壁滩上连成星河。如果说以前的沙漠戈壁是场死局,那现在的金塔已闯出了一条戈壁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的新路子。
去年,金塔县新发展日光温室1314.5亩、钢架拱棚4453亩,升级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这些举措,在最干旱的土地上生长出了最鲜活的希望,实实在在滋润着农民的日子,浇灌出乡村振兴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