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结对关爱行动开展以来,酒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高站位统筹谋划、高质量推进实施、高效率狠抓落实,深入开展爱心扶孤、爱心助残、爱心济困等活动,扎实推动结对关爱行动落地见效,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酒泉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酒泉市建立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是高效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的重要保障。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结对关爱行动工作专班,印发《酒泉市结对关爱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按需选派结对干部,组建工作专班办公室,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结对关爱的强大合力。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对重点任务经常性跟踪、点对点交办,切实推动结对关爱行动走深走实。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专题会议7次听取专题汇报,召开全市调度会议6次。组织民政、教育、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全面梳理汇总救助保障、残疾人福利等政策,制定政策落实细则。针对孤儿成长保障、特困家庭就医就学等难题,推出系列专项举措。通过社区乡镇宣讲、新媒体推送等方式,开展“政策下乡”活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广泛宣传政策。同时,搭建政策反馈平台,借助“结对关爱微信小程序”,收集群众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优化,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酒泉市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通过民政干部下基层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大宣传”行动及乡镇逐户逐人开展“拉网式”排摸核查,全面摸清“三类群体”底数。今年,动态调整结对干部1033人,新增结对干部450人;动态调整关爱对象1128人,新增帮扶对象329人。至目前,全市7482名结对干部与7948名帮扶对象成功建立了稳定而紧密的结对关系,涵盖孤儿466人,困难重度残疾人5856人,特困家庭1626人,为特殊困难群体构建了一张温暖的保障网络。对标“三个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救助和扶持范围。至目前,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25579户、42662人,累计发放保障金5943.28万元;城乡特困供养对象2504户、2623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753.48万元。在残疾人帮扶领域,酒泉市高标准建成11个“爱心屋”,16624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已发放补贴资金697.29万元。此外,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向新增结对关爱对象发放“爱心就医卡”124张,并落实残疾人辅助器具发放、义诊、医保参保资助、医疗费用报销等工作。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积极向民营企业、爱心人士、慈善组织、商会协会等发出邀约,携手营造全社会关爱特殊困难群众的浓厚氛围。至目前,市慈善联合总会以“结对帮扶・爱心甘肃”为宗旨开展救助活动,累计募集资金563.19万元,接收物资价值77.37万元,打造多个慈善品牌项目,帮扶众多生活困难群众。全市538家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辅助结对等形式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累计捐赠资金物资达670余万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456场次,受益人数达4万余人。
酒泉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丰富关爱帮扶举措,真正把结对结到实处、帮扶帮到点上。按照“一讲政策、二听困难、三查隐患、四解难题”的“四步工作法”,扎实做好感情联络、走访探视、纾困解难、落实政策和“四必到”等关爱工作。至目前,全市结对干部与关爱对象累计联系交流7066人次,走访探视5002人次,落实政策1491个,解决实际困难607个,帮办实事793件,资助资金达58.48万元。落实“扶孤、助残、济困”三大行动,发放衣物、被褥等生活物品2822件(套),服务1054人次,落实补贴224.91万元、发放取暖煤3429吨(折合人民币254.92万元),发放越冬取暖补助379.57万元,发放“爱心消费券”1418.32万元,惠及生活困难群众28056人。为1389名精神残疾人开展“送医上门”服务,为606名结对关爱困难残疾人进行免费体检,为150户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家政志愿服务,走访慰问了142名结对关爱重度困难残疾人。广泛宣传结对关爱行动,在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工作专报、电视专访,报道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在各大媒体刊登结对关爱专题稿件80余篇,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爱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的浓厚氛围。
酒泉市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酒泉市以“开局即决战,起步便冲刺”的昂扬斗志,主动担当作为,始终把群众关切作为检验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判成效的“度量衡”,锚定目标、靶向发力,持续创新工作机制,精细优化工作方法,力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持续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进程中,展现酒泉担当,贡献酒泉力量,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