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距离清明节还有半个月,王晋桓老人打来电话:“王记者,我今年八十了,去年得了白内障,眼睛花了,身体也不大好。但是,只要走得动,我就一定去看陈连长他们。”
3月30日下午,在肃州区下河清镇五坝村,老人早早等在了家门口。
下河清镇距东风烈士陵园300多公里,从1985年义务为10名烈士守墓,到2013年烈士们在东风烈士陵园“安家”,再到每年清明祭扫,这一路,王晋桓走了40年。
“陈连长牺牲时才23岁,那时我还是个娃娃。”王晋桓向我们讲述着他人生中那段最难忘的经历,时间仿佛回到了67年前。
1958年2月,十万大军背负着特殊的使命,悄然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大部队中,来自原铁道兵第十师的官兵们承担起我国第一座综合导弹试验靶场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清绿铁路的建设。其中一个卫生营就驻扎在王晋桓老家附近,一边修建铁路,一边为战士提供医疗保障。
来来往往之间,王晋桓逐渐和陈南潮熟络起来。知道王晋桓身世后,陈南潮和战友们经常从口粮中省出一部分,接济王晋桓姐弟四人。
“父母过世后,我们经常吃不饱,生平吃到的第一个荞面馒头是陈连长他们给的。手里捧着馒头,我牢牢记住了‘陈南潮’这个名字。”王晋桓说。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王晋桓攥在手里的那口粮,救了命,暖了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缺少大型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几乎全靠人抬肩扛,加之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许多战士因受伤无法及时救治而牺牲。
1958年6月6日,陈南潮和战友在抬钢轨时胸腔遭到砸压,壮烈牺牲。他和9名战友的遗体埋在了原下河清乡紫金村的荒滩上。起初,烈士坟茔由部队照管。部队调离后,随着时间流逝,荒草湮没了坟茔,唯余风沙呜咽。
陈南潮和战友们建设的清绿铁路,自1959年投用以来,圆满完成神舟系列火箭专列接运等数百次重大任务。
作为解放军唯一一条列编铁路,在20世纪的地图上,这条铁路无站点、无线路,和建设它的先辈们一样选择了奉献和沉默。
1985年的清明节,王晋桓看着被杂草包围的烈士坟茔满心酸楚,当年陈南潮接济自己的一幕在眼前重现。他暗下决心,“你接济我一阵子,我看护你一辈子”。
20世纪90年代,伴随大规模农村开发建设,原下河清乡周围大面积开荒。王晋桓怕墓地被毁,修起了一道一米多的土墙,插上木牌——烈士之墓,不许破坏!
其间,有人出价5000元,让他交出墓地,他断然拒绝。
为了烈士坟茔不被破坏,王晋桓在姐弟们的资助下,奔走于中央及省市有关部门,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为烈士们找一个“好归宿”。
2013年10月16日,王晋桓守护了28年的10名烈士终于回归“大部队”,在东风烈士陵园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67年前,23岁的陈南潮将手中的荞面馒头递给王晋桓时说:“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就不会让你们姐弟再饿肚子。”
67年后,80岁的王晋桓擦拭着陈南潮烈士的墓碑说:“陈连长,只要我还能走动,每年都来看你。”
青山不语,丰碑永存。东风烈士陵园内,700多座墓碑灿若星辰。这些为我国航天和国防事业献身的英烈和无名英雄牺牲时,年龄最小的才18岁,最大的不到27岁。
从“东方红”响彻太空,到神舟载人系列飞船实现千年飞天梦想,清绿铁路一路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腾飞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那些被风沙镌刻的名字与无名的丰碑,都化作民族腾飞的脊梁。
和风习习,那些闪亮的名字在晨光中泛起金辉,英雄眠处,即是星河。
【记者手记】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下,10座无名铁道兵烈士墓碑静静伫立。
这里安葬着20世纪50年代为修建清绿铁路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通向星辰大海的钢铁动脉,却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无名者”。
跨越半个多世纪,一位普通老人用一生践诺的守护,让这段军民情深的故事重焕光芒。
1958年,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铁道兵第十师6300余名官兵挺进戈壁。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环境中,战士们仅用300余天便建成240公里清绿铁路。
这条承载“两弹一星”运输使命的铁路线,至今仍是航天发射的生命线。
施工中,11名战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因特殊历史条件,他们的姓名随肆虐的风沙消散,只留下“烈士之墓”的简单碑文。
而当年13岁的下河清乡孤儿王晋桓永远不会忘记,饥荒年代铁道兵战士省下口粮接济自己的温暖。更刻骨铭心的是,他目睹烈士们裹着染血羊皮袄下葬的场景。
1960年铁路通车后,部队撤离,烈士墓交由当地学校管理。然而,随着经年累月的自然侵蚀,烈士墓地逐渐荒芜。
1985年,王晋桓作出人生重要的决定——放弃外出打工,留在故乡守护烈士忠魂。
“你接济我一时,我守护你一世”。这一守,就是28年。
2013年,经多方努力,王晋桓终于了却了将烈士遗骸迁至东风陵园的夙愿,让英魂重归“大部队”。此时,王晋桓已从青葱少年变成白发老者。
又是一年清明至,年届八旬的王晋桓老人依然没有忘记那些帮助过他的铁道兵战士。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每年都会来。
最深沉的爱,是危难时的倾囊相助;最厚重的义,是跨越时空的生死相守;最永恒的传承,是把无名者的奉献铭刻进民族脊梁。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黄沙漫卷,掩不住忠魂傲骨;岁月流转,冲不淡赤子初心。王晋桓用半生守护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民族品格。陈南潮们以生命铺就的“天路”,化作星河中最璀璨的坐标。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航天精神的缩影,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礼赞、对历史的敬畏、对初心的坚守。
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忠魂与星河同在,精神共时代长存。当神舟飞船划破苍穹,那璀璨轨迹中,定有铁道兵的丰骨、守望者的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