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文化
何以“玉酒泉”?
时间:2025-04-02 09:05:30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25 作者:李建忠

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认识了玉这种质地独特的石头。从此,他们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独特的玉器艺术。远古时期,玉器曾用来寄托先民虔诚的宗教情怀,象征财富和权力。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褪去其炫目的光晕而成为俗世珍宝,承载着人们驱祸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玉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泉自古就与玉有不解之缘,被称为“玉酒泉”。何以“玉酒泉”?因为酒泉有玉门关,扼守古代东西交通要道,和田美玉多经酒泉输入中原地区。

缘由果真如此吗?是,但不全是。这篇文章,笔者博采各家之言,并结合近些年酒泉考古成果,带领你穿越悠远深邃的历史时空,去探寻酒泉玉文化的脉络,感受酒泉玉文化的魅力。

昆仑仙踪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墟,又名昆仑丘、昆仑山,为万山之祖、众山之王,其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至今尚无令人折服的结论。不少专家学者为了解开此谜,做过艰苦的探索,提出过“巴颜喀喇山说”“岷山说”“泰山说”“祁连山说”等论点。顾颉刚在《酒泉昆仑说的由来及评价》一文中说:“昆仑,……究竟在哪儿?虚无缥缈,难以琢磨。汉武帝开拓西疆后,根据出使西域回来的使臣写的报告,并查考古图书,把于阗南山定为昆仑。可是,却为司马迁所否定,认为这里根本不是《山海经》《禹本纪》里所说的昆仑。过了四百多年,前凉张骏又依从酒泉太守马岌的提议,定酒泉南山为昆仑。”顾颉刚是认可酒泉南山说(即“祁连山说”)的,并提出了比较充分的论据,进行了论证。

1982年,我国权威的历史地理图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第31页—32页《战国时期全图》中,祁连山叫作“天山”,祁连山主峰一带被标为“昆仑”。这个“昆仑”就是神话色彩很浓郁的昆仑国或昆仑部族或西王母之山。

在中国远古神话中,昆仑山是群玉之山,是神仙所居,众神之母的西王母就住在昆仑山上。《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十三至十七年西巡,曾在昆仑山与西王母相会,并载玉三车而返。近些年,酒泉境内包括祁连山沿线考古发现多处史前人类遗址并出土大量玉器,加之到目前酒泉南祁连深山依然出产美玉的情况,可以佐证酒泉昆仑说的合理性,也就是说祁连昆仑说更为确切。

弱水不弱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大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庄稼、冲倒了大树,沿岸百姓深受其苦。禹受命治理洪水。他日夜奔波、勘察地形、了解灾情,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采取开渠引流的方法疏导了洪水。

与其他神话故事不同的是,“大禹治水”是载入史册的史实。《山海经》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尚书·禹贡》记载:“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合黎水一名羌谷水,一名鲜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甘州张掖县。”张守节《史记正义》:“今按,合黎水出临松县临松山东,而北流历张掖故城下,又北流至县北二十三里合弱水,又西径合黎山折而北流,经流沙碛之西入居延海。”《清一统志·甘州府》:“自与张掖河合,其下通名为张掖河,今俗谓之黑河。”

这些史料表明,上古时期及中古时期民间传说及史书记载的弱水即黑河。它源出祁连山,由山丹向西北经张掖、高台、鼎新、额济纳旗流入居延海。如今,黑河流域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总人口142.5万,灌溉农田335万亩。黑河下游岸边有中外驰名的航天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1970年的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发射,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在这里成为现实。

玉门之门

东晋阚骃(世居敦煌的著名史学家)《十三州志》中,对古玉门县有如下记载:“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径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可证实玉门县之得名,是因此地有玉门关屯田区,徙民充实,遂立为县。在玉门县之前,已有玉门关。关为什么叫玉门关呢?因为之前已有玉门之名。关键是玉门之名如何得来?

古人起名,必有深意。再看阚骃对玉门的描述:“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径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当时对玉门描述最主要的特征是“石门周匝,众泉流入”,众泉流入好理解,而石门周匝怎么理解呢?

根据考古挖掘,玉门境内最早出现的族群或部落是“火烧沟人”,大致生活在3700年前,处于中原文明的夏朝时期,正值人类文明由石器时代迈入青铜时代。当时,火烧沟人的生活范围(势力范围)应当是南依祁连山、北障马鬃山、东控石关峡、西扼赤金峡,是生活在一个四面高中间低的盆地内的,也即古人描述的“石门周匝三百里”。这块盆地,南北两山或白雪皑皑高不可攀或荒山秃岭戈壁无垠,而主要的出入口石关峡、赤金峡,犹如两扇天然大门。依据出土文物判断,火烧沟是东西方文明的一个交汇点,东方的陶器、布匹经此西传,而西方的玉石、珠宝由此东进。东进货物包括敦煌三危山玉和肃北马鬃山玉在内的优质玉石。因而,赤金峡、石关峡才有玉门之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朝版图向西扩展至酒泉地界,最初的西部屏障即是赤金峡。在此建立的第一个关卡叫玉门关。总之,玉门有门。这两道大门,东为石关峡,西为赤金峡。

玉关变迁

在酒泉,以玉命名的地方很多,其中玉门关最为人们乐道。玉门关位于敦煌的西北方,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关键节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玉门关不止一处,它是流动的国门,位于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仅是西汉时期的国门。那么,最早的玉门关建于何时何地?最晚的玉门关又终于何时何地?1000年来,它有过哪些变迁?这成了百年学术之谜。

《汉书·匈奴传》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筑令居(今永登)以西诸城,并在诸多屯戍点上开渠营田、筑城建县。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这是关于玉门关最早的记载。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初玄奘西游取经时玉门关在瓜州:“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这是瓜州玉门关的记载。

五代时期后晋高居诲《使于阗记》载,由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经吐蕃界”。敦煌遗书《西天路竟》记:“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这是石关峡玉门关的记载。

这些关于玉门关的记载,分别成为玉门关玉门说、玉门关瓜州说、玉门关嘉峪关说的重要依据。据此判断,玉门关经历了多次搬迁,可能有四处。

玉门赤金峡,汉代最早的玉门关,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至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之间设置。

敦煌小方盘城,公元前108年,也即敦煌设郡三年后,基于开拓西域需要,玉门关西迁敦煌西北,成为唯一存续至今的玉门关。

瓜州晋昌县北,东汉明帝永平17年(公元74年),随着伊吾路(瓜州到伊州交通线)的开设,玉门关东移240公里到疏勒河岸的瓜州双塔堡附近,后来的唐玄奘西行求法曾取道于此。

嘉峪关石关峡,最晚的玉门关,五代时期,酒泉地域先后为甘州回鹘、曹氏归义军、沙州回鹘和西夏所统治,战乱频繁,玉门关再次东迁两百公里到嘉峪关石关峡。

1036年,西夏占领河西,玉门关销声匿迹。

众说纷纭玉门关,作为边关的玉门关遗迹仍在扑朔迷离中。

鬼方何方

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周时从西北方进攻过华夏。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根据记载,鬼方活动范围广,且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但在周朝后期,史料中鲜有关于鬼方的记载。鬼方到底是哪个民族,究竟居住在哪里遂成为历史谜案。

王国维认为,鬼方就是犬戎。但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鬼方是月氏,犬戎是匈奴。

《史记·大宛列传》:“凉、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之地。”另据《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记载,乌孙“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祁连、敦煌间”即今天的敦煌至祁连山的广大区域。

商周时期,中原王朝曾与鬼方发生多次战争。《周易》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高宗即武丁,商代很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在位时外拓疆域、内修政治,带领商朝走向“武丁中兴”。那么,武丁为什么要征伐远在万里之遥的鬼方呢?甲骨卜辞记载:“取玉。”《管子·国蓄篇》:“玉起于禺氏。”当时的中原王朝十分看重玉的价值,发动这次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是为了征服鬼方,获得优质玉石。

197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遗址进行挖掘,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玉器750件,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为历年考古之最。大量的玉器,经专家研究,证实为和田玉,认为来自新疆昆仑山。

时隔40多年,酒泉的马鬃山、三危山先后发现古人开采玉石的矿坑,开采出的玉石玉质细腻、色调明快,能和昆仑山的和田玉相媲美,为国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矿,上限为公元前1000年,与“武丁中兴”的年限基本吻合。由此可以推测,妇好墓出土的曾被专家们认定为新疆和田玉的精美玉器,其原料并非出自新疆,而是出自酒泉及定西等距离中原较近的甘肃地域。而当年武丁兴师动众征伐的鬼方就是生活于敦煌肃北一带的月氏。

责任编辑:妥超云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