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肃北县马鬃山镇,有一座白色院落矗立在黑戈壁上。这是被称为“生命禁区哨兵”的肃北马鬃山国家基准气候站。
这里年平均气温5.1℃,极端最低气温达到-37.1℃,属于一类艰苦气象台站。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苦寒之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作人员追逐着气象数据,用坚守书写着“观云测天”的精彩文章。
肃北马鬃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甘肃省最北端,是西伯利亚冷空气进入我国境内的首站,也是全球探空资料交换站。
肃北马鬃山国家基准气候站副站长魏雅鹏说:“我们有的职工已在这里连续坚守了十余年。如今探测设备越来越先进,职工办公环境也越来越好。我们与马鬃山高速收费所初步达成了气象服务合作共识,将不断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
每天6时15分和18时15分,工作人员会准时到值班室做好探空仪基测及各项准备工作,7时15分、19时15分准时施放探空气球。自动放球系统启用前,常年的大风天气使探空放球异常艰难,气候站工作人员需要拉着气球绳子不断奔跑,才能把气球放上天。
拿着用绳子绑好的探空气球,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高级工程师王凯穿戴暖和来到自动放球仓。
“放完球后,我们要开始收集数据,然后上传省气象局。这份工作离家远,顾不了家庭,但总得有人干。”王凯说。
1957年建站以来,先后有400多名气象人坚守肃北马鬃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他们有人缺席了孩子成长之路,有人父母住院却不能回去照料,但他们无怨无悔,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工程师吴宇已经在肃北马鬃山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了15年。
“如今气候站的变化日新月异。以饮用水为例,现在我们喝的水是净化后的水,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吴宇说。
如今,肃北马鬃山国家基准气候站已实现从人工观测、电台发报到全面自动化和一键传输的转变。今年,即将建成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和北斗探空系统将为气象事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