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赴新程”系列报道(三)
小滴灌带大产业
——玉门探索村企合作乡村振兴新路径
春日的玉门市玉门镇东渠村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内,现代化厂房与智能农机设备林立,机声隆隆。在产业园龙头企业玉门亚盛亚美特节水设备有限公司滴灌带厂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飞速运转,工人将生产好的一卷卷滴灌带打包,整齐码放在一边。
玉门亚盛亚美特节水设备有限公司由玉门镇东渠村与甘肃亚盛亚美特节水有限公司以股份制模式合作运营,在玉门市首次实现村企与国企有机合作。
去年,玉门市5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0万元,较5年前增长420%,蹚出了一条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多元融合的村集体经济蜕变之路。
闲置土地变富民资产
玉门镇东渠村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占地184亩,于2022年10月规划建设。如今,园区内已入驻滴灌带厂、粮食烘干厂等7家企业。曾经的一片闲置土地,如今成为全镇产业发展的热土。
“过去,村集体收入主要依赖土地租金和固定资产出租,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玉门镇党委副书记王晓宇说。2022年起,东渠村瞄准高效节水农业赛道,引入甘肃亚盛亚美特节水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滴灌带生产线。村企投入600多万元建设厂房、购置设备,国企带来了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先进的管理技术,强强合作,实现双赢。
“这条滴灌带全自动生产线每日可产出56万米内镶切片式滴灌带,与传统漫灌相比,每亩农田节水40%。”企业负责人霍东亮说。
节水不仅是生态账,更是经济账。霍东亮说,企业年产滴灌带超百万米,2024年营收达4100万元,2025年预计突破5000万元,其中300万元将作为分红反哺东渠村。这种“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为村民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达5000多元。
打造乡村振兴全产业链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格局成为推动农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举措。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
在东渠村,集体经济产业链正在加速延伸。依托滴灌带厂,村集体新建粮食烘干厂、农事服务中心,形成了“种植—加工—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
“东渠村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已经建成了滴灌带厂、粮食烘干厂、造粒厂、农事中心。代家滩村去年引进了水溶肥厂,近期即将投产。这些都是高标准农田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是延伸服务。”王晓宇说,“我们的造粒厂专门回收废旧滴灌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从“输血”到“造血”,关键是找准特色产业。
位于玉门镇南门村的玉润众合包装有限公司瞅准“玉门编织袋需求量大、目前还没有专业生产编织袋企业”的机遇,同样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由村集体入股建设年产量达1000万条的编织袋厂,利润的10%定向返还村集体。
“去年分红4.2万元,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吸纳15名村民就近务工。”企业总经理李玉锋说,“今年将继续扩大产能,增加包装袋品种,争取获得更大收益。”
玉门市玉门镇下辖3个行政村,实体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代家滩村的水溶肥厂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20万元的收入,这样我们3个村就都有实体经济收入了。”王晓宇说。
从“一村一品”到“多村联建”,玉门市正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拓宽收入渠道,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
发展红利惠及全体村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
玉门市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让村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玉门镇东渠村村民李红兵是首批搬进关外关·如意府安置小区的住户之一,88平方米的新房政府补贴了7万元、村集体补贴了4万元。“以前住土坯房,现在的安置房水电暖齐全,环境好,住着心情也好。”李红兵说。
村集体收入的“反哺效应”远不止这些。玉门镇将收益用于修缮道路桥梁、慰问困难群体、奖励优秀学子等,累计投入超百万元。
乡村振兴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为此,玉门市正着力推广“东渠经验”,通过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深化村企合作,让村级集体经济真正转化为惠民利民的“源头活水”,助力更多乡村加快实现田园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