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动”起来 教育“活”起来
——酒泉市深入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
城乡交流轮岗政策是新时代对优质师资进行再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酒泉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优质教育中心”这一总体目标,充分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交流轮岗,大力促进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建设,有力缩小了县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研质量差距,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哪位同学给大家领读一下黑板上的这些声母?”
“老师,我会读。”
“老师,我也会!”
3月18日,在肃州区三墩镇临水中心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支教老师方芳在开展语文拼音认读基础教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2024年秋季,在酒泉市西大街小学担任年级组主任、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方芳接到教育局通知,前往三墩镇临水中心小学支教。作为肃州区学科带头人和肃州区语文学科团队成员,方芳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带到了这所农村学校。
“来到这里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基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了激发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在拼音教学时把拼音编成儿歌,让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识字教学时,我设置识字游戏卡让他们闯关,做到寓教于乐。此外,我还承担示范课教学,参与学校评课活动,与其他老师交流课堂中的优点与不足,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教学质量。”方芳说。
支教期间,除了负责小学一年级语文和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外,方芳还担任学校刺绣和剪纸社团的辅导工作。经过一个多学期相处,她与学生、同事建立了更为顺畅的交流渠道,深受大家喜爱。
“方老师专业素养高、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她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任务群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方老师还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主动帮扶家庭困难的孩子。她的奉献精神感染着本校教师,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肃州区三墩镇临水中心小学副校长杨艳说。
近年来,肃州区教育局积极探索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在发挥优秀师资下沉基层帮扶作用的同时,选拔乡村学校的年轻力量和优秀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
在酒泉市康盛小学,来自肃州区泉湖学区的裴丽老师结束了跟岗教学,正准备进行新课程的教案设计。自2024年9月起,她已在康盛小学跟岗学习了半年多时间。
“交流期间,我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充分感受到了康盛小学亲雅育人的文化氛围。作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他们在全员普及足球教育中的坚守与努力让我感触颇深。今后,我会将所学、所感应用到工作中,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裴丽说。
乡村青年教师是促进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乡村青年教师被赋予了传承乡土文化、引领儿童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使命。帮扶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
肃州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睿说:“2024年,肃州区教育局选派44名优秀骨干教师下沉到全区15所农村小学,开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7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此外,还从农村小学选拔了20名教学骨干,在市内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学习。”
3月19日,记者从酒泉市教育局了解到,至目前,酒泉市共有75所乡村学校,其中小规模学校(在校生100人以下,含教学点)15所,有5所学校在校生不足50人。这些学校因师资薄弱、学科结构不平衡、距离城区较远等问题,难以组建学科教研组,教师长期处于“有教无研”或校本教研仅停留在简单听评课的状态,专业发展缺乏有效支撑。
为有效缩小县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研质量差距,近年来,酒泉市教育局在充分发挥交流轮岗教师“输血”与“造血”功能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建设。要求交流轮岗的城市优秀教师将自身科研、教学、育人经验切实运用到知识传授和学生培养中,真正把个人专业优势转化为实际教学效能。要求跟岗学习的乡村学校教师通过交流轮岗提升乡村学校在教学、科研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切实推动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酒泉市教育局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发挥集团化办学的辐射带动优势,将城市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形成教育集群,发挥优质学校理念、资源和品牌效应,不断向薄弱学校传播先进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办学经验,实现集团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乡村薄弱学校高质量发展,使乡村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满足群众“上好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