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赴新程”系列报道(二)
用科技手段识别大地“微表情”
——解读玉门地震监测“密码”
三月的戈壁,春风正用暖意融化祁连山最后的积雪。看不见的地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如何用科技手段精准监测大地的真实“脉搏”,已成为现代地震监测工作的核心课题。
记者跟随玉门市地震局工作人员,从玉门市新市区向赤金镇方向出发。当柏油公路逐渐被砾石戈壁吞没,位于南戈壁的一处地震监测装置跃入视野——这座由废弃油井改造而成的“地壳听诊器”,聆听着脚下3800米深部岩层的每一次“呼吸”。
3月11日上午9时,一行人向着玉门市赤金镇腹地进发。越野车在蜿蜒的道路上颠簸前行,最终停驻在一处位置偏远、人迹罕至的神秘山坳。
眼前,一间30余平方米的平房隐没在群峰之间。这处与世隔绝的站点,正是玉门青北2深井地震监测站。这里是紧靠鸭儿峡油田作业区的东大沟井区,更是祁连山北麓玉门断裂带延伸经过的区域。
科技赋能让防震减灾更智慧
监测站内,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安装调试地下流体自动监测系统。随着水温监测仪、气象三要素精准入位,探头沉入深井预定深度925米,接着经过传感器接线、数据通道测试等一系列精密操作,这座深藏山腹、功能完善的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启动运行。
“此次安装的监测设备主要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和水温变化,进行地震前兆分析。”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李石建介绍,“如果监测范围内发生地震,地壳挤压会导致水位上升,同时水温也会升高,这些变化都是地震前的信号。”
玉门市地震局局长张鹏说:“目前,我们的设备监测范围最远可监测到200公里,青海德令哈、张掖肃南等地都可以辐射到。”
停产油井的“二次生命”
玉门市地震监测工作的一大亮点是利用停产油井进行地震监测。这些深井原本用于石油开采,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油井逐渐停产。多年来,玉门市地震局与玉门油田公司紧密合作,创新性地将这些停产油井改造为地震监测井,赋予它们“二次生命”,较大程度节约了资源,显著提高了监测数据的稳定性。
玉门市地处祁连山断裂带和阿尔金山断裂带的交汇地带,境内分布17条地震断裂带,地质构造复杂,辖区内危化品企业众多,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较高。多年来,玉门市被国家、省地震局确定为地震重点危险区。为提升防震减灾能力,玉门市积极开展地震台站建设工作,借助科技手段,构建起一套高效完备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2024年以来,玉门市地震局在玉门油田公司支持下,利用4口停产油井新建了青北-2、青2-81等4口地震监测井。同时,对原有的青3井、青6井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加装了气象“三要素”、水温测试仪、水位监测仪,改装了水氡、电磁扰动、电磁波等地震监测设备。这些设备通过综合测量精准捕捉地壳的微小变化,为地震监测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参考数据。
在玉门,有许多这样的地震监测站。地震监测最原始的数据从地震监测站传出,经过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成为监测“地球脉搏异常”的重要手段。这些台站的相关数据较好印证了近年来发生的地震,尤其是利用停产油井改造的青3、青6地震监测井,产出的监测数据多年来稳定可靠,为地震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
“避险神器”为逃生赢得黄金时间
为进一步加强地震预警能力建设,2024年起,玉门市地震局在市区范围内安装了29套地震应急终端和5套大喇叭,主要分布在学校、玉门老市区、玉门东镇等重点区域,用于精准传递地震预警信息。这些预警终端与地震预警系统联动,一旦监测到地震前兆,系统将第一时间通过预警终端大屏向群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快速反应,采取避险措施。
据玉门市地震局干部甄少坤介绍,这些预警终端在非震时期常态化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有效提升了群众应急避险能力。当地震发生时,预警系统将实时触发警报,并通过终端屏幕同步显示震源位置、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及震级等关键信息,为市民争取宝贵的黄金避险时间。
玉门市地震监测设备的逐步完善与应急终端的全面覆盖,标志着玉门地震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的初步建成。依托各类地震监测高科技设备的深度应用,玉门市正逐步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地震监测预警防线。
玉门市地震局局长张鹏说:“未来,玉门市地震局将通过延伸地震预警系统覆盖范围、提升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常态化开展地震演练等措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地震防灾体系,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