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西部,是个因油而兴的城市。新中国成立至今,它的名字一直活跃在共和国的石油史册上,被人们称为油城。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地方,涌现出多位作家诗人。他们或在机关工作,或在学校教书,或在田野务农,在业余和农闲时,用文学寄托情感、记录生活、追怀故土、安放心灵,使这片土地在继石油汹涌奔流之后又升起一缕文学的星光。
在玉门文苑和创作群体中,马书忠是重要的一位。他以扎实的功底、厚实的为人、朴实的文风和平实的语言,将生活融入笔端,将个人情感与地域风情、亲友交往、人生阅历、自然景致、生活感悟交织锤炼,演绎出一篇篇精彩的乐章。
癸卯岁尾,他将自己多年创作的散文收集起来,整理成册,准备出版。他发来书稿,征询建议的同时,邀我作序,我爽快地答应了。
早年间,我在玉门市黄闸湾乡政府工作时,他在玉门市物价局工作。十年后,我调玉门市文联任职的时候,他在玉门市审计局任职,楼上楼下,时常会面。我到酒泉市文联工作的时候,他还在玉门市审计局任职。我来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已经四年了,他仍在审计部门——在我交往的一众写作者当中,他的确是个老机关、老审计、老作家。
二十年前,马书忠写杂文,针砭时弊,批评一些社会乱象,写了许多,也发表了许多,后来结集为《酸葡萄集》行世。再后来,他不写杂文,改写散文,正因如此,才有了《人生情未了》这本散文集。
马书忠祖籍河南,玉门是他的第二故乡。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他将个人的情感体验浸透在文学中。他用文字将日常世情呈现出来,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着温暖、品读着趣味,品味着生活。通过《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他将深埋心底的父爱和亲情,如泉水一般涌出,让人感慨;通过《一瓶乡土》《一片树叶》《一棵葡萄树》等文,勾起了他对故乡、人生和生命的思考,让人感动。
马书忠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更是个细心人。他将收入散文集的作品认真分类,共编为六辑,不仅记录了亲友同仁之情,更见证了玉门的发展,记录了许多河西走廊的人情风物。第一辑,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用文字刻画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与亲情。在一个个小物件、小事件、小故事中,真实而质朴的情怀与大自然中的山河湖泽相映成趣,与工作中的同仁情谊交相辉映,这也许正是玉门这座城市,给他留下的心灵烙印。
第二、三辑,他通过《寻找自己》,思考人生中寻找自我的重要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常常被琐碎的事物淹没,沉溺于日常的忙碌中,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他以独有的文笔,展现了对自我探索的渴望。在他的笔下,棋局成了领悟人性的工具。人生如棋,反之亦然,他将每一个棋子都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从棋局中,可以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尽的纠葛。在生活这个棋局中,他试图用文字化解内心的困惑和焦虑,启发自己对生活更深层次的辨识和理解。
事实上,困惑往往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枷锁,思辨和探求,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
在玉门,他始终是自己内心的主角。当玉泽湖的诗意扑面而来时,他便尽情描绘那琉璃般的湖水,在金秋的月光下闪耀着无尽的柔光。湖畔的垂柳仿佛在告诉他岁月的故事,任微风轻拂脸颊,抚摸他内心深处的柔软。《西湖漫步》《天境昌马湖》等,成了他笔下独特的风景。对于一个散文写作者而言,每个地方都有其诱人的气质、人文信息与自然韵味,这些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第四辑,他将目光聚焦于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家有锅铲》《吃茶去》《挖野菜》等的描写,以自己平实的视角,来审读身边的琐事,从细节中体现情怀。读这些文字,有时仿佛置身于厨房,能感受到锅铲与食材在手中舞蹈的节拍,酸辣土豆丝、马家茄子……不仅呈现出了美味,更谱写出一个家庭爱的旋律。这些文字细腻而富有生命力,使得那些琐碎的生活场景,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第五辑,他用《玉门赋》展现了对玉门这片土地的理解和热爱。他以骄阳似火般的笔触,描述了玉门的广袤大地和无数辛勤耕耘者,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这片土地的繁荣与辉煌。《铁人赋》则是他献给玉门英雄儿女的礼赞,他用铿锵有力的文字,赞颂了这些在大漠孤烟背景中奋斗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理想和信念,将自己融入建设祖国的大潮中,成为工业战线仰望的巨人。《风电赋》展示了玉门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抉择与觉醒。他将那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描绘得像钢铁战士一样屹立在荒野上。他用文字将那些迎风满帆的发电机组串联起来,形成一道壮丽景象。
第六辑,他以审计工作为背景,用散文语言记录了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当我读到《魂牵梦萦审计情》一篇时,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审计工作的挚爱。无论是叙述“汤司令”其人,还是医院中的思考,马书忠的文字都让人为之动容。他通过文学,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同仁情。
翻阅整本书稿,有时会心一笑,有时身临其境,有时爆出佳句,有时为之动情。令人欣喜的同时,也少不了生出稍许遗憾。比如一些篇什,如果再作一些删减,增加一点艺术性,少一些为写作而写作的生硬,是不是会更好些?
人生就是一本书。当他怀揣对玉门这座城市的感激和对生活的热爱继续前行时,毫无疑问,他的内心依然是朴素的,依然是热情的,依然是真诚的。
马书忠用一本书重新塑造了自己,用一本书温暖着读者。他用《人生情未了》,为玉门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