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牺牲五十六载 段志治(智)烈士“回家”了
“守好庄稼 等我回来割麦子”
1968年3月,春天的气息正在蔓延,19岁的段志治(智)收到部队入伍通知,整装待发。出发前,他带着弟弟段志玉去看了看自己家的庄稼地,眼里充满了收获的期望。送兵时,不满16岁的段志玉挥手向哥哥道别,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别。
段志治(智)出生在肃州区三墩镇下坝村6组(原酒泉县临水公社下坝大队)。段家有5个儿子,1949年出生的段志治(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在段志玉印象中,二哥性格开朗,遗传了父亲高大魁梧的身材,十七八岁就长到了一米八,是十里八乡的俊小伙。
“二哥参军走的那天,太阳很大,父亲拿出小麦种子晾晒,二哥捧了一把麦子,嘱咐我们兄弟几个要把庄稼种好,秋季他回来时,还赶得上帮家里割麦子。”段志玉说。
段志治(智)参军后的第3个月,家里收到他从青海寄来的一封家书,信里说:“部队在青海集训,集训结束后,我将要前往西藏。”
此后,段志治(智)就杳无音讯,直到1969年国庆节后,段家收到了段志治(智)的消息,是西藏军区和地方民政局送来的烈士证明书。
19岁参军,20岁牺牲,段志治(智)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家里收到二哥的烈士证明书后,父亲说,让我接替哥哥再去参军,母亲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不愿意让我去,父亲说,国家不太平,老百姓就没好日子过。”段志玉说。
1972年,段志玉向二哥段志治(智)所在的西藏410部队提交了参军申请,上级部门考察后,答应了他接替兄长继续保家卫国的请求,将他派往新疆。
“我参军后,父母一直在打听二哥的墓地,直到他们去世,也没有得到准确的消息。没想到五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找到了他。”段志玉说。
“告慰烈士最好的方式,就是帮他们找到亲人。”酒泉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郭丽君说。
2024年年初,酒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市七县市区启动《烈士英名录》编撰工作。2024年5月,肃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相关部门单位,经多方考证、查找资料,形成了信息准确、要素完备的烈士信息库,率先在全市范围完成了《烈士英名录》编撰工作,并利用互联网发动社会各界为烈士寻亲。至目前,已成功为贾铁峰烈士、付耕春烈士找到了亲属。
“工作人员在重新编撰《烈士英名录》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烈士的信息不够完整准确。一些烈士的家属、后代只知亲人牺牲,不了解详细信息,不知其安葬的地址。帮助烈士寻找长久失联的亲人,是对烈士最好的缅怀与尊崇。这是全社会尊崇英烈的应有举措之一。”郭丽君说。
每一个为国捐躯的英烈都会被铭记,每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都会被景仰。如今祖国山河无恙,我们更希望英雄魂归故乡。助力英烈“回家”,吾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