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5日左右,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都会到肃州区西文化街社区党政办公室领取订阅的《甘肃党建》。近日,他领取《甘肃党建》时,带来了自己的“宝贝”——一本关于刘少奇生平事迹的报纸剪贴本。每一张剪贴报都粘贴在同样大小的纸上,封皮用牛皮纸制成,用线绳装订成册。社区干部翻阅着这本几乎可以做档案的剪贴本不住地赞叹。老人说:“这只是其中一本,我做的剪贴本家里还有100多本。”
老人名叫葛生年,今年88岁,是一位有64年党龄的老党员。1949年,17岁的他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金塔县政府建设科、金塔县农技站、酒泉市农业办、金塔县农林牧局、金塔县水利局等单位工作,1992年离休。离休在家的他,不忘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并将各类刊物中刊登的国家大事、国家领导人的生平事迹等分门别类逐一整理、剪贴。这样的习惯,他坚持了30多年,制作了各类报纸剪贴本百余本。
存放的是历史 记录的是初心
在葛生年家中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事迹的剪贴本。葛生年老人告诉记者,从参加工作开始,每天读书看报是他的必修课。1986年之后,他将剪贴报纸作为生活乐趣一直坚持下来。离休后,相关单位虽然每年都为他订阅一报一刊,但他仍每年自费订阅1000余元的报纸杂志。订阅的报纸杂志他都认真阅读、整理存放,并从中剪贴、收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生平事迹、署名文章等,还有党史、国史、军史的相关内容,也剪贴装订成册。
从放牛娃到国家干部
1932年,葛生年出生于肃州区银达镇,因母亲早逝,他由奶奶抚养长大。小时候,他给人放牛放羊,几个婶婶看他可怜,将省下来的粮食交给奶奶,给他当口粮。奶奶希望葛生年成为有知识的人,在他10岁时,将他送入了学堂。
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葛生年倍感珍惜,从《三字经》《论语》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他因有文化、勤奋踏实,得到了县领导的重视,被安排做林业调查工作。1954年秋,国家为了培养西北五省的农业技术干部,在陕西杨凌的西北农学院开设了培训班。葛生年依依不舍地告别出生仅7天的女儿和身体虚弱的妻子远赴陕西学习。从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学到园艺、植保、农机经营,葛生年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为期两年的学习,让葛生年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1956年,他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负责金塔县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工作。“现在,金塔农村的渠系、农田、道路,许多还是我当初规划的样子。”葛生年说。
葛生年先后受到党和政府嘉奖16次。43年间,他致力于农林服务,金塔的四界、五水源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发挥余热 不忘初心
离休后,葛生年主动担任社区义务普法员、帮教员、人口普查员,还为贫困家庭的儿童送钱送物,耐心教导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葛生年所住的家属院是一栋老旧楼院,供排水和供暖管道因老化常有故障,葛生年义务当起了楼院自管委员会主任。下水道堵了,他找人疏通;供暖管道改建,他多方争取改建资金;居民与施工方出现矛盾,他主动协调解决;邻里之间出现纠纷,他总是耐心劝解。
今年初,葛生年的老伴因高血压导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他聘请保姆照顾。即便家里花销大,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他还是为社区捐款500元。
从一个放牛娃到国家干部,葛生年对党的事业充满了热爱,他常常对老伴说:“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牢记党员身份,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不会辜负党的培养。”
□本报记者 陈 燕
通 讯 员 茹 英 赵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