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近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仍然有部分市民对疫情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非常时期,有些人无所畏惧,把出门戴口罩当作负担,把消毒看作麻烦;有些人认为防疫工作是卫生和疾控部门的事,对自我防控消极应对。更有甚者,不加任何防护就带孩子外出,这些现象都折射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短板。
2月5日早晨10时左右,记者沿酒泉城区西大街走访,发现有个别老人不戴口罩,或戴口罩露出鼻子呼吸;在某个生鲜超市门口和大明步行街街口,有市民摘下口罩,无视他人在一旁吸烟;在某银行门口,一男子随地吐痰,令人担忧。
“这几天出门买菜,确实能遇到好些不戴口罩的人。”市民李万军对记者说,虽说不戴口罩的人是少数,但每次总能碰上几个,遇见了也只好赶紧离远点。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如何引导市民出门佩戴口罩?如何保证留观工作有序开展?如何规劝社区外的聚集行为?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确保防控工作?成了摆在社区工作人员面前的难题。
“不少老年人对疫情认识不足,防控意识相对较弱,对于无特殊原因出门的老年人,我们会耐心地劝说他们不要离开社区。”肃州区阳关路社区工作人员盛微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有“人传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是防疫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作为基层“守门员”,如果一松懈,就会严重影响整个防控工作的成效,必须绷紧这根弦。
“有些上了年纪的市民出门买菜买药,我们总不能拦着不让出去。”康盛小区业委会主任薛万荣说,几十个人匹配几千人的服务,已经让社区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转,工作难度加大,市民一旦出了社区管控的范围,他们真的无暇顾及。
疫情来临,社区是各项防控举措的“最后一百米”,社区工作人员是防疫战线的第一道“堡垒”,在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采访中,不少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社区在统筹协调,资源调动,人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的情况,尽管有各方力量在为社区助力,但从目前来看,仍不能完全满足社区防疫工作的需求。
“经常有居民给我们打电话,说有新的住户回来了,要我们赶紧去登记。”肃州区同德巷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国玉说,节后返工返乡潮临近,对社区来说更是一项新的挑战,社区已经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短信与居家隔离人员建立联系,每天了解隔离人员的情况,向他们积极宣传讲解政策及防疫常识,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杨国玉也表示,目前社区返回人员有700多人,仅测量留观人员体温一项就给社区开展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白天黑夜连轴转已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常态。
“阻断隔离是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最有效的手段,疫情防控工作既要‘脑力’也要‘体力’,补足‘体力’才能更好地赢得防疫主动。”同德巷社区包挂干部刘长荣说。
在酒泉城区南城巷巷口,满头白发的老党员索发祥正守在检查点上,他是社区里的老党员,在接到社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工作的部署通知后,索发祥第一时间发动社区里的离退休党员,主动申请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南后街一小区,居民苏奶奶佩戴红袖套坐在小区门口看着进出的人,她告诉记者,小区里的人她都认识,外面的人进不来。
目前,肃州区各社区在抗击疫情工作要求和做法上一再升级,比如对本小区居民发放通行证,严禁外部人员进入小区;比如规定小区每户人家每两天委派一人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并且严格限定外出的时间……采取的这些措施,有效地管控了居民的出行。
索发祥所在的肃州区西文化街社区,散居楼院占全社区楼院的半数以上,社区具有流动人口多、高龄老人多的特点。“封闭式小区四周都有高耸的围墙阻隔,一般只有两三个大门供小区居民进出,同时还聘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服务,疫情之下进行管理相对容易,只要由物业管理公司或业委会派人守住小区大门口就行了。但是对于一些散居楼院和老旧小区,进出小区的道路四通八达,难以进行封闭管理;另一方面,这些小区楼院往往没有聘请物业管理公司,也没有业委会,即使有社区组织拉网隔离,也很有可能成为此次抗击疫情的空档。”西文化街社区副主任马庆说。
面对社区如此复杂的情况,即使有在职党员和索发祥这样的老党员助阵,也很难兼顾社区防疫工作的方方面面,防疫工作还需要调动更多的居民敬畏规则,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自觉扛起疫情防控的“硬核”担当,形成“战疫”合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本报记者 范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