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民生
寻访酒泉都市中的“彼得潘”
时间:2015-09-30 10:58:39 阅读量:507 作者:王荣

   “后儿童现象”起源于法国,即成年人儿童化。这类人群的具体表现和外在特征是“动作、表情、神态乃至思维方式的儿童化”。更多表现在心理层面,当他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选择儿童化的审美取向和处事方式,借此排遣某些现实中的不快,逃避现实压力,寻求慰藉。

  近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后儿童现象”的出现主要和家庭培养方式、儿童时期遗留的心理创伤以及社会客观因素有关,而“后儿童现象”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潜在表现。

儿童用品走俏

  位于肃州区富康路的一家奶茶店近日推出“小奶瓶”奶茶,将装奶茶的杯子设计成了奶瓶的形状,掀起了一股抢购热潮。新品推出后,经常出现售罄情况。

  正在买“小奶瓶”奶茶的80后女孩小闫告诉记者,她觉得“奶瓶”的设计很新颖,抱着这个杯子,感觉就像是回到婴儿时期,轻松温暖。

  “外形太可爱了,超喜欢,我和闺蜜都买了。”90后女孩婷婷说。

  近日,记者走访肃州区几大超市婴幼儿用品专柜发现,很多成年人在为自己选购婴幼儿用品。“从小到大一直用这个牌子的沐浴露,而且婴幼儿产品安全放心。”28岁姑娘小张说。

  该区域导购告诉记者,选用婴幼儿用品的成年人不少,主要是觉得婴幼儿用品质量和安全都有保障。

  对此,酒泉市实验中学心理辅导站教师王晓梅说,这些情况都是“后儿童现象”的一种表层体现。购买“小奶瓶”饮料、婴幼儿护肤品都是出于习惯或者是对孩童时光的一种怀念,只要不是从心理上丧失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都属正常。

“后儿童”产生原因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前社会心理学心理防御机制中就已经出现了对“退行行为”的研究,其定义和现象和“后儿童现象”类似。

  王晓梅认为,家庭教育是出现“后儿童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阶段为孩子操办过多,致使孩子错过锻炼机会,当孩子告别家庭走向社会,就会出现“失能”的状况,继而产生深深的恐惧和紧张感,最后选择逃避,或者把原因归罪于客观因素。还有一部分人,在幼儿时期受到目睹亲人离世、亲历车祸或地震等灾害刺激,随着时间的流逝,表面上看似好起来了,但真正的情绪却未疏解,积压到一定时间或者遇到相似的事件时会彻底释放,做出将自己包裹、隔绝起来的事情,拒绝承担责任。

  王晓梅说,还有一部分人,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产生逃避的欲望,渴望孩童世界的纯真与快乐,这也是“后儿童”现象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啃老”是典型表现

  那具体怎样的行为才真正是“后儿童现象”的表现呢?王晓梅从案例出发做了解释。

  排在首位的就是“啃老”,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家长过分包办、主导,剥夺了孩子本应该去尝试和承担事情的机会。“其实,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佣人的角色。”王晓梅说,这样不仅加深孩子“失能”,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坏习惯”,以至于孩子成年后,遇到任何挫折都会把错误归咎于他人和客观因素,甚至因害怕挫折而拒绝参与社会活动和拒绝工作。

  此外,“路怒”也是“后儿童现象”的表现之一。

  王晓梅说,当人身系安全带,手握方向盘,就会找到强烈的安全感,在这种很舒适的状态下,自我意识膨胀,不允许任何妨碍自己通行的情况发生,一旦遇到,驾驶员就会极易暴怒,进而与对方发生冲突。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不会注意到,那就是撒娇。其实,撒娇是一种通过“装”出孩子的模样和语气,用孩子的示弱方式来逃避、减轻责任或者索取想要的东西。王晓梅说,因为这个世界对孩子一般都是很宽容的,所以一些人在犯错、承担不了责任的时候,会通过撒娇这种儿童行为去试图获得他人的原谅,逃避责任。

何种情况滋生“后儿童”?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一些‘后儿童’表现,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暴露出来。”王晓梅说。

  那么,怎样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呢?带着疑问,记者跟随王晓梅来到校园心理咨询室,她翻开一些研究资料给记者分析。她说,当人在面临困境、恐惧、紧张的情绪下最易回到儿童状态。亲历了地震的孩子,内心都会有一种相对严重的恐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和地震中所闻声音类似或者是和目睹的事件相似的情况,立刻会双臂抱紧自己,回到婴儿时期的状态,表现出无助的样子。此外,当生存压力过大,出现和曾经受过的创伤相似的瞬间,人也容易出现“后儿童”行为,选择抗拒,逃避责任。

  其实,“后儿童现象”的核心表现是缺乏责任感,“如果一个人承担了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独立完成工作,只是在着装、行为上比较偏好儿童化,就无需刻意去改变。”王晓梅说。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