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民生
艰难求生的蘑菇滩秦剧社
时间:2015-09-07 10:41:36 阅读量:579 作者:李雪芬 王 荣
 秦腔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戏剧之一,曾广泛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唱秦腔的人越来越少。近日,记者在玉门市柳河乡蘑菇滩村见到了一支秦腔队伍:农忙时,他们挽起袖子,卷起裤管,在农田劳作;农闲时,他们穿起戏服,画起花脸,到各乡镇巡回演出,这便是人们熟知的柳河乡蘑菇滩秦剧社。

  见到陆万荣时,他和老伴刚从地里干农活回来,来不及休息,便和记者攀谈起来。

  今年54岁的陆万荣在柳河乡蘑菇滩秦剧社唱了大半辈子的秦腔,是剧社最年长的一位演员。小时候,父辈们喜欢唱秦腔,陆万荣耳濡目染,也爱上了秦腔。15岁起,他开始在村上的秦剧社跑龙套,跟着师傅学习秦腔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学艺三年后登台表演,正式开始了与秦腔相伴的日子。

  陆万荣的老伴姬玉凤也是秦剧社的一名演员,从小在瓜州的一家剧社学习秦腔。为了能把对秦腔的热爱延续下去,她找对象惟一的条件是嫁过去的地方要有剧团,可以唱秦腔。姬玉凤来到玉门柳河乡蘑菇滩村,与陆万荣喜结连理后,也进入了秦剧社,他们成了社里的“夫妻档”,也是主要的表演者。

  陆万荣说,年轻时,他比较适合唱生角,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开始唱净角。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角色他都演过,而他最喜欢演的还是《铡美案》中的包拯。近几年,他患上了支气管扩张,已经很少唱戏了,转而负责剧务。

  陆万荣告诉记者,与他一起坚持唱秦腔的还有年近50岁的范光智夫妇,也是剧社的主力演员。由于剧社面临“老龄化”,主要演出都是靠年长的演员“撑台面”。2012年,范光智也生病了,唱戏对他来说已经力不从心,他打算今年退社。

  据了解,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玉门市柳河乡蘑菇滩村就有了自己的民间剧社,起初只演一些眉户剧。1953年,剧社被称为蘑菇滩文艺宣传队,1983年剧社办起了“文艺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青年秦腔人才,剧社才改名为“蘑菇滩业余剧社”,后来一直活跃在群众文化生活当中。

  “我刚到秦剧社时,演员约有二十七八个,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青年人,那时是剧社人最多的时候,后来演员逐渐减少。”姬玉凤说,以前人们的娱乐活动很少,不少人茶余饭后都喜欢听秦腔,而他们作为年轻演员也很喜欢唱秦腔,为了能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剧社特意培养了一批年轻姑娘学唱秦腔。可是几年后,女演员们一个个出嫁了,留下的演员没有几个。后来,剧社又招募了一些已婚妇女学唱秦腔,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演员不断流失,到现在剧社仅剩十几个演员,而且年龄都在40岁至50岁。

  范光智说,他1989年进入秦剧社,亲眼见证了秦剧社的变化发展。“2008年至2010年是秦剧社发展最快的时候,那时唱秦腔的演员也多,有时到外面演出,2辆卡车拉得满满的。但是现在喜欢秦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学习秦腔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范光智担心,如果老演员们唱不动了,会后继无人。

  蘑菇滩秦剧社负责人刘世宏告诉记者,平时,演员们都是一边种地一边唱戏,通常每年农闲时排练,5月至7月要到各个乡镇演出,一年最多能演出上百场。

  陆万荣种了十几亩地,作为剧社的老演员,他和老伴都是趁干农活的时候记台词,有时不免会耽误干农活。陆万荣说,剧社有演出一般会提前通知,演员们会赶在唱戏前干完地里的农活,但有时实在来不及,就只能把农活暂时放下。2008年,他和老伴跟着剧社在各个乡镇唱戏唱了一个月,回来后农活耽误了不少。

  “我们是一边唱戏一边种地,种地是主业。”刘世宏说,一些演员认为在秦剧社唱一天戏才能挣几十元钱,还不如去打工,便纷纷退出剧社去外面打工了。范光智也表示,剧社每次演出的收入除去车费、人工工资、伙食费等所剩无几,演员们一晚上排练4个小时才能挣10元钱,去村上唱戏每天30元至50元,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了。

  每年的柳河乡黑沙窝沙浴节,蘑菇滩秦剧社都会去黑沙窝演出,然而今年演出时,剧社不得不从陕西、酒泉等地请来专业演员和剧社成员搭戏。剧社成员张竹琴表示,这是剧社第一次从外面请演员,由于剧社成员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与专业演员相比,表演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剧社排练时都是由内部比较年长一些的演员担任指导,很少请专业的指导老师,只有去年请了酒泉秦剧团的专业老师指导。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跟着光盘学习。

  “现在请专业老师指导,费用是200元至300元/天,不算小数目,不能经常请,只有在冬天排练时偶尔请专业老师指导。由于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剧社从2012年排练了《狸猫换太子》后,再没有排过新戏。”陆万荣说,现在书店已经买不到剧本了,剧社用的剧本大多都是演员之前手抄的,还有一部分是从网络上找的,因为剧本没有更新,所以唱的还是以前的老剧本。
面对现在新建的大舞台、排练大厅,新置办的戏服……范光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与之前相比,现在剧社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可是唱戏的人却少了。他也曾想过,如果学校能够从孩子抓起,让他们学着唱秦腔,剧社也许不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在这份担忧背后,剧社成员们也有淡淡的辛酸。陆万荣说,他唱秦腔唱了大半辈子,有时候也挺生气,由于现在的秦剧社只是一个业余剧社,除了演出酬劳,他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也没有“名分”,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演员也只能算是业余演员。眼看着剧社成员们一个个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人越来越少,他心里不免难过,如果相关部门能为演员们评一个“民间艺人”的称号,带动群众学习秦腔,剧社以后的发展还是很有希望的。

  其他演员也表示,为了保护京剧,北京实行了“京剧进学校”,如果当地教育部门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学习秦腔,情况可能会好很多。他们认为,对于秦腔未来的发展,还是应该唤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从硬件设施和人才培养方面下工夫,让秦腔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