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的匈奴退出历史舞台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依然层出不穷,其中突厥就兴风作浪了一段时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可汗率兵10余万人直逼长安,最终订立盟约即有名的“渭水之盟”。这次事件对唐太宗震动很大,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决心要彻底铲除突厥,于是加紧备战,甚至亲自垂范练兵,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士卒皆为精锐”。这就是唐王朝严令边禁,不许玄奘西行途经突厥地域的原因。
玄奘违旨西行取经,被通缉中仍夜行昼宿,偷偷前行至瓜州,在瓜州刺史独孤达和州吏李昌的掩护下出了玉门关。此事对玄奘取经成功至关重要,僧人、信徒和瓜州人引以为傲,于是便在榆林窟大画特画唐僧取经之事。
玄奘往返17年,游历138个国家城邦和地区,途经各地壮美风景、奇特风俗,留下多姿多彩的历史传说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故事,尤其他心如磐石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激发起艺术家无穷的创作灵感,比如《西游记》,让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绘画作品只有瓜州榆林窟第2窟、3窟、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的西夏壁画中有6幅,非常珍贵。
在榆林窟第2窟西壁的水月观音图:宁静的月夜,天空彩云朵朵,地上河水潺潺,水中生长着红莲,岸边绿竹掩映。观音菩萨坐在以嶙峋石玉为背景的金刚宝座上,右手捻着胸前的佛珠,左手边的石台上净瓶插数枝杨柳。正前方善财童子踩着祥云飞来,禀报的正是唐僧取经出发的消息。在菩萨右脚下的河对岸,唐僧抬头仰望菩萨所在处,双手合十遥拜,孙悟空左手拉马缰,右手在头部上前方遮阳远望。那匹枣红马在孙悟空身后显现出马头。榆林窟第29窟的一幅:马依然是枣红马,马身上未驮佛经,玄奘白皙圆润略显肥胖。可以推断这幅画表现的是玄奘取经初期的情景。
在东千佛洞中心塔柱两侧甬道的水月观音画中,也各有一幅唐僧取经图。北边甬道上画的唐僧双手合十礼拜,孙悟空左手搭凉棚远望,右手牵白马。天上是大梵天及其侍从护行。南边甬道画着的唐僧躬身施礼,孙悟空一手牵马,一手持锡杖。天上还是大梵天及其侍从护行。这两幅画表现的是佛派护法天王一路护送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助力克服妖魔鬼怪,以安全到达西天。这两幅画被称为梵天护行图。
还有两幅取经东归图,都绘在榆林窟第3窟。一幅在西壁北侧的普贤变中,云海汹涌的山崖上,唐僧躬身双手合十,拜谢佛祖、菩萨。身后孙悟空与白马并排而立。白马鞍上的一大蓬莲花中放着用包袱包着的佛经,光芒四射。另一幅在东壁的观音普门品中,唐僧在十一面观音下面双手合十礼拜。孙悟空腰间挂着佛经包袱,右肩用锡杖挑着经盒。这也表现了取经归来。
解读画中的唐僧徒弟时,有人称为神猴,有人说是胡狲,因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太有名了,因此干脆都说是孙悟空。但这6幅画中没出现猪八戒和沙和尚,由此可见这些画取材于更早的北宋话本中的取经故事。
这6幅取经图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敦煌石窟历代壁画中的佳作。(孙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