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历史
明初刻龙石桥印证小桥子一带曾是铁岭最繁华所在
时间:2017-11-23 17:23:36 阅读量:677 作者:傅淞巍
 

  9月29日,铁岭市考古工作者对新发现的银州区小桥子古迹现场展开抢救性清理,出土了包括桥墩、桥面、桥头、地基等在内的古桥体。经推断,石桥修建于明朝初期,“小桥子”一名终于有了实物印证,而且,石桥连着看花楼,证明这一带是明清时期铁岭最繁华所在。

  铁岭城建于辽代,称为银州,但令考古学者困惑的是,无论是辽、金还是元朝的铁岭城,至今尚未发现城址遗存。如今的铁岭城始建于明朝。这座古石桥的出土为研究铁岭市的地貌、城市变迁及历史、文化演变提供了清晰的依据和线索。

  开凿人工河引山泉水补给护城河,筑石桥于其上

  9月29日,铁岭市银州区小桥子施工现场发现一座古石桥,铁岭市考古工作人员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估测,此石桥桥拱宽3.5米,桥长23米左右,出土的桥体雕有“二龙戏珠”图案。“明代的龙脖子细,身子细,爪尖,嘴巴凶,清代的龙则臃肿、华丽和柔和,这与当时的国力有关。”铁岭市博物馆原馆长李奉佐告诉记者:“由此判断,此桥建造时间不早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这座古桥上的雕龙为四爪龙,按照当时的规制,皇家用五爪龙,民间采用三爪龙,铁岭市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张大为据此认为,此桥的建造人大概是当时的文臣或武将,而且此地一定是重要的场所。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明朝初期,元朝旧将谋反,杀害了辽东卫指挥使刘益,转投北元将领纳哈出。为遏制元朝残余势力南侵,朱元璋派精明干将马云、叶旺率军迎击。二将御敌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重修城垣,一改元朝以夯土为墙的旧法,在辽阳以砖石高筑城墙,挖深沟引水形成护城河。此后明军作战节节胜利。洪武二十年(1387年),纳哈出投降,北元势力被全部肃清。

  明朝在东北先后设置了辽东、奴儿干两个都司。其中辽沈地区属于辽东都司,下设25卫、2州。一个卫5600人,实行军政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铁岭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许志国表示,明朝在铁岭设置了铁岭卫,也依照了马云、叶旺的方法筑城设护城河,确保长治久安。

  新出土的这座石桥位于明朝铁岭古城东门护城河外。李奉佐认为,此桥是护城河外人工河上的桥。这条人工河的作用就是将山上泉水引入护城河。铁岭城东800米是龙首山,山上泉水丰沛,引山泉水进入护城河更省力也更安全,若引辽河或柴河水,则有水源被敌人控制放水淹城之忧。铁岭的考古专家对此表示认同。

  清朝时,小桥子是铁岭最繁华的商业区

  小桥子是铁岭久负盛名的闹市区,其名字就来源于这座古桥。

  许志国查找史料后发现,最晚在李成梁时期,铁岭小桥子一带已经繁盛。清朝王一元所著的《辽左见闻录》记载,李成梁在铁岭东门外的住宅区“台榭之盛甲于一时”。在李成梁晚年,铁岭小桥子一带则“编户鳞次,树色障天,不见城郭……每未申时,夹道皆弦管声矣。”可见,当时的小桥子地区亭台楼阁密集,富丽堂皇,百姓民居鳞次栉比,每到夜晚歌舞升平,一派繁华景象。

  历经战火后,这座古桥见证了清朝时铁岭商业的兴起。据《铁岭县志》记载:“铁岭,古无市场,凡百货交易任商民自择其地,漫无秩序。”至康熙初年,铁岭开始有确定的集市,当时的牲畜市场在县衙门前,粮食集市在小桥子北大街,瓜市在小桥子南大街。

  据李奉佐考证,由于贯穿南北的大马路均不从铁岭城内走,而须经过小桥子,生意人都集中在小桥子一带,遂形成了小桥子市场。清代铁岭到营口的水运开通后,设于小桥子处的粮市越发生意兴隆。

  据资料记载,当时每日五更前,众商家便开始入粮市交易,天亮时即已散市。那时铁岭粮食贸易量极大,小桥子粮食市场每日进出的运粮大车多达3000多辆,且粮食常常当日即被商号买光。由于附近的瓜市、牲畜市和菜市也都在黎明前开始,致使清晨的小桥子十分拥挤。

  因粮食交易量大,小桥子一带粮栈并起,至1890年粮栈已有40多家。粮食贸易和其他各业的发展,引来山东、河北等地的商人来铁岭市设商号、粮栈和钱庄分号。后来城内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在铁岭城东门外建房居住,由此在小桥子一带形成新区,也是清末民初铁岭最繁华的闹市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俄军入侵铁岭,后又遭土匪洗劫。据事后调查,铁岭被抢劫、焚烧的48户粮商损失为“杂粮三十万石,大豆四十四万石,食盐二十八万石”。此外,“杂货商、山货商、丝缎商,又五十余家,麻缕丝絮布帛菽粟,其损失值东钱千万串……是建邑以来第一巨灾也。”

  小桥子几次更名,古石桥渐渐被人遗忘

  历经劫难后,小桥子一带渐渐恢复生气,清朝末期至民国期间,铁岭的富商巨贾选择在此定居。李奉佐查找1916年的铁岭地图发现,小桥子一带的富人区已在地图上明确标注为“富贵胡同”。“富贵胡同”聚居着名门望族:在看花楼的对面,是卸职的彭道台的彭家大院,附近还有白家大院、倪家大院、马家大院等,由马家大院衍生的马家胡同等地名则沿袭至今。

  据铁岭老人讲述,上世纪60年代这座古桥还曾在地面之上,后来由于修路,路面慢慢抬高,桥身逐渐被埋在地下。2000年6月,当地在挖自来水管线时该桥露出,文物部门曾建议发掘该桥,在原地保护并展示给大众,但由于小桥子一带仍是铁岭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发掘困难极大,古桥依旧掩埋于地下。今年9月末,银州区修路时再次发现此桥。考古工作队对桥体的部分构件进行了易地保护。

  “待条件成熟时,有关方面将考虑恢复石桥原貌,展现其连接铁岭城变迁史的丰厚底蕴,为铁岭的历史文化传承,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奉佐说。

  石桥与看花楼都是军事设施

  “说起这座石桥,就不能不提到明朝名将李成梁的看花楼。”铁岭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许志国讲道,李成梁是铁岭人,如今挖出石桥的地点,与李成梁的看花楼遗址相距仅数十米,当地曾将该石桥所在区域纳入“看花楼胡同”。

  据许志国测算,此石桥就在当年铁岭卫东门与看花楼之间,石桥与看花楼唇齿相依。该石桥刻龙说明其重要性。它不仅是东西交通要道,也是守护铁岭城的重要关口。保卫铁岭城,既要守住城门,也要守住石桥,彼此相互呼应。

  同样,石桥与看花楼的关系也应如此。许志国对看花楼进行勘查时发现,此楼并非像《铁岭县志》所记载的那样,是李成梁的惬意别墅,而是平时观察敌情,战时与守桥、守城明军相互策应的军事堡垒。其证据在于,别墅以舒适为要,但看花楼并非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只有百余平方米,不适合李成梁这样的大家族居住;此楼为长方形单体建筑,四面墙壁外用条石内用青砖砌筑,墙壁厚达1.5米,二楼各面砌有箭窗,从建筑材料、结构、规模、造型上均与长城上的敌楼十分接近。

  此 楼 之所以有“看花”这样雅致的名字,是因为该楼的门楣之上镶嵌着一块纹理如天然梅枝的奇石。如此逼真的石上梅花,举世罕见。有记载,异石乃吴国宫廷宝物,本为进贡的瑰宝,流落民间后几经辗转,为李成梁所得。几十年前,奇石被盗,不知所终。

  李奉佐考证,看花楼周围很大范围内都属于李家宅院,只是随着时代变迁没能保留下来。当年铁岭城东常有建州女真部族出没,作为一代名将,李成梁焉能不知住在城内更安全,那他为何偏要居住在城外呢?

  铁岭李成梁研究会副会长李泽绵认为,此举显现李成梁作为辽东总兵的自信,有身先士卒振奋军心之意,有独当一面安定民心之效。

  历史上的李成梁的确非常自信,他与当时镇守东南的戚继光齐名。《明史》称其“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未有也”。李成梁战功卓著,不仅因其多谋善战,还因其精选了一支4000人左右的“李家军”。李成梁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甚至将夺来的土地分给他们。明朝规定土地不可私自分配,只有李成梁这支部队例外,这使李家军士气高昂,于战场上奋不顾身,威名远播。

  李成梁又将这支武装扩编,组成著名的辽东铁骑。这支铁骑配备了当时极为先进的“三眼神铳”,共有三支枪管,列有准星,以燧石击锤点火的方式发射。据资料记载,这种火器枪管可旋转,激发后下一个枪管自动转到点火位置,轮流发射,平射距离可达40丈至50丈。全枪由纯铁打造,子弹也不是明军普遍采用的铜壳定装弹,而是内装火药,掺有铁砂铅丸,威力巨大。发起冲锋时,将士们于战马上神铳齐射,三枪过后一般就能打乱敌军,此后也不用再装弹,而是继续纵马前驰,神铳换个握法就是十分标准的铁榔头,成千上万骑兵冲进敌阵后抡铁枪就打,挨者旋即坠尸马下,“遂使敌军望风披靡”。

  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载,但后期因年事已高,“不复当年之勇”,再加上努尔哈赤日益强大,辽东形势不断恶化。待其去世第四年的1619年,努尔哈赤兴兵攻打铁岭城,李成梁的后人十男六女在攻防战中殉难。

  据铁岭市的考古人员分析,城外的看花楼很可能毁于这场激战。许志国前些年勘查已剩残垣断壁的看花楼时,发现楼内积有厚厚的灰烬,推断此楼当是毁于努尔哈赤攻占铁岭时的战火。

  尽管看花楼早已不堪其用,但在清朝的铁岭地图上,仍将其作为地标性建筑,有着清晰的标注。数百年来,这座残破的建筑一直在居民区中与这座石桥一道,成为铁岭城中仅存的明代建筑。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