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敦煌人鲁班,会制造载人飞行的木鸟,还会念咒作法,行施报复以至于祸害一方,不免近于妖人异事,不足为信。
《说文》:“匠,木工也。”古文和篆文从匚(筐)从斤(斧),用筐中有斧子会木匠之意,是会意字,隶变后楷书写作匠。《韩非子》:“夫匠者,手巧也。”巧手的手工艺人都可称“匠”。匠逐渐成为具有专门手工技艺人的代称,源于南宋时传统俗称的“五行八作”,即车、船、店铺、脚、衙役行的“五行”,金、银、铜、铁、锡、木、瓦、石匠的“八作”。再后来,就是所谓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老话说,不迷不成才,和“文必痴而后工”是一个道理。
“灾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祖训也是事实。比如木匠,作为几千年农耕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匠”人,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也是农业文明风景中最动人的技艺劳动者形象。在北方农村,匠人们被统称为“大师”,孙木匠就是“孙大师”,李厨师就是“李大师”,表达了一种普遍尊重的情感。除了服务于生产生活,比如建造敦煌石窟的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瓦匠、塑匠、木匠等,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等。中国古建筑中的木结构多重斗拱支撑的飞檐屋顶,是世界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其翼展之屋顶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的应用,曲线柔和优美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
木匠行业有“小木”和“大木”之分。“小木”精到“分”,是做家具之类的精细活的;“大木”精到“寸”,是做建筑、盖房之类的粗活的。有祖训说“一分榫(约3毫米),十分劲;三分榫,不得劲!”意思是做木匠活,一定要松紧适当,榫头太紧,榫孔就会裂开,榫头太松,榫孔就咬不住。这个意思也可和做人联系起来,要宽紧合适,小事上不计较,原则上要坚持,这样才能成大事。
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是木匠出身,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临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此作雕花新样,最终成为诗、书、印、画的一代宗师。
其实,木工技艺是门颇有魅力的实用艺术,中国历史上多位皇帝、当代国家领导人,甚至外国元首都有对其着迷者。中共领导人刘少奇、李先念、李瑞环、李长春都是木匠出身或精通木工活。美国第43任总统小布什也通晓木工活。
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政治上昏庸,不谙权术,却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和发明家,精通木工设计、制作,通晓机械,极富智慧和创造力。据史料记载,宠臣在宫外建宅院时,他亲自动手设计出屋宅的模型,而且是按比例缩小的模型,有的还嵌上黄金珠宝作为点缀。他还自造过龙船,首尾长120尺,宽20尺,行走时龙首、眼、口、爪、尾都能动弹,奇妙无比。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非常沉迷于刀锯斧凿、丹青髹漆的木匠活,而且技巧娴熟,当时的许多能工巧匠也望尘莫及。据说,凡是木器用具、亭台楼榭,只要他看过的,都能够做出来。小到桌椅板凳的制作,大到屋舍宫殿的修建,无一不通,无一不精,还派内监把他做的玩具木偶拿到集市上去卖。他雕玉石也颇精工,把亲手雕刻的印章赐给身边的大臣和太监。
侯孝贤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拍过一组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记忆》,他说,文化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手工技艺的历史。在片子中,他反复引用的是斯特劳斯的名言:“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