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以前的各类建筑,包括史书上记载的神秘地穴、精美玉室、铜驼山、古瓷窑等,都毁于灾难性的大地震。
直到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前凉张重华封谢艾为福禄伯,后谢艾出任太守,便在古郡废墟上重建了肃州城。
其时的肃州城很小,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今卫城八里,有奇门三。”即现在的鼓楼为当时的东城门,南城巷晋城门为南城门,北关十字处为北城门,西面无城楼,可能是出于战略考虑。
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肃州指挥使裴成主持修筑东城,城址扩大一倍。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肃州巡抚徐廷璋又增筑东关,与金泉(西汉胜迹)相连。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用砖包砌肃州大城。
明代的肃州城功能区划相对明显,城内西面和南面为军队驻扎训练区,北面为行政管理区,东面为商贸文化区。其中东面修建最为壮丽,街市也十分繁华。
东大街北面的人民街、邮电街,在晋代时为后坑子、水池子,不在城内,为不毛之地,明代扩城时被划进城内。
明洪武永乐年间(公元1368—公元1424年),西方各国闻中国为东方最发达、最富庶的文明古国,都纷纷派遣使节来中国朝贡,波斯(今伊朗)、大食(今伊拉克)、印度、阿富汗等国使节前来最为频繁。中国也派使节出使各国,使节往来,不绝于道。
各国使节前往京城,都必经肃州,而且在嘉峪关城楼办理入关通牒,经验明正身,始得进关。
有些商团为了在中国取得巨大收入并享受优厚的待遇,也随着使团进关。有的使团在归国途中,大量收购肃州的精美玉器、皮毛制品及大黄、羌活、甘草等药材,从中大赚其利。
各国使节、商团的频繁往来,商品交易的空前活跃,极大地促进了肃州手工业的发展,在人民街、邮电街形成了相对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
明代的肃州工业园区主要有八大产业:
1、玉器加工。肃州正南的祁连山主峰盛产墨、黄、绿等各色美玉,外国使节、商队及少数民族都十分看好和喜欢,于是大量收购美玉销往国外和各少数民族地区。从遗存的被打了洞的玉石残料看,洞的直径有6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和1厘米的,大的可加工手镯、玉碗,小的可做夜光杯、扳指、戒指、烟嘴等。从玉石的块状看,每块玉料都是一个自然的完整体,由此推断是手工打磨。民间磨玉时,钻头处放上玉门赤金出产的钢砂(也叫“解玉砂”),配水打磨。当时,一些外国商人除购买肃州的成品玉器外,还购买大量的玉石棒子(半成品),用骆驼驮回本国进行深加工。从残存玉料数量看,从事玉器加工的作坊很多,人民街、邮电街、和平巷等均有分布,在10家以上。
2、冶金铸造。肃州四围多山,山中富藏金、银、铜、铁矿。在商周时期,生活在肃州的羌人已淘取祁连山中的麸金,炼制金质饰品佩戴。到了汉代,已大量制造各类金属用品,如铜镜、铜灯、铜弩机等。唐代,京城长安的美术绘画艺术传入肃州,金属制品不仅在形制上日趋完美,而且在做工和纹饰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明代,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已非常成熟,也得到广泛普及应用,民间私人铸造作坊大量出现,冶金铸造业空前繁荣。考古人员曾在人民街古民居遗址发现了明代坩埚,坩埚是从一个类似地窖的洞穴中挖出来的。坩埚材质类似砂锅,圆口尖底,形如炮弹,高22厘米,口径10厘米,内壁上附着有坚硬的金属物,附近还有碳灰、煤矸石等。
3、皮毛加工。肃州城南的祁连雪峰水源充足,河流众多,境内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历史上先后有羌族、匈奴、回鹘、蒙古族、藏族等在这里游牧,为畜产品加工创造了宝贵经验。特别在明代,肃州皮毛制品颇受西方各国商旅青睐。皮革制品主要有保暖性极好的羊皮大衣、羊皮被褥、皮靴、皮帽等,除此还有皮绳、皮鞍、皮拥子等。皮革制品制作前都要“熟皮”,即将“生皮”用芒硝等碱性物质浸泡一段时间后,经过刮除、清洗,使之柔软耐用。毛制品主要有毛毡、毡帽、毡靴及毛口袋等。擀制毛毡时,先将羊毛或驼毛清洗晒干,用大弓弹松,然后将毛一层一层均匀撒在事先准备好的席子上。一边撒毛,一边均匀喷水,并撒上麻渣面(胡麻榨油后的废渣),这样擀出的毛毡瓷实耐用。编制毛口袋时,先用拨吊子(用石头或木头做成的可旋转的器物)将毛捻成毛线,然后用扦子等物按照一定工艺程序编制。有的将毛线用白刺的黑籽及种植的鸡冠花、海娜等做成颜料浸染,织成的织品色彩斑斓,华丽精美。
4、石材加工。肃州沿山一带分布有大量花岗岩(俗称“麻石头”),是雕刻各种石器的上乘原料。明代,肃州境内石雕制品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军事、建筑、居民生活和墓葬。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石磙;军事中主要用于修筑工事、制作石弹和旗杆插座等;用于建筑的有石条、石狮子;居民生活中使用的有石磨、石碾、石灯、石礓窝等;墓葬中有石门、石佛等,裕固族墓葬地面处还要放置石人。石器制造中,“破石”是一项高明的技艺,只有具备一定经验的石匠才能破之。破石时,先选取石料,俗称“下料”。选好石料后在确定的边线位置凿取数个石眼,然后由数人分别将钢钎打入眼中,用铁锤同时用力猛击,所用石料便沿着直线开裂。有时要将石头先用柴火加热升温,趁热倒上食醋,破取较为容易,但这样做成的石器易碎裂,使用寿命短。
5、烧酒酿造。现存魏晋墓壁画证实,肃州是世界上最早用蒸馏法酿酒的地区。蒸馏法是惟一能够驱除植物毒素及有害物质的办法,所以通过蒸馏法酿制的酒是天然保健酒。明代,邮电街有好几家酿酒作坊,生意十分兴旺,东来西往的商旅都在这里品酒、买酒,因此这里的街巷称“南烧酒巷”、“北烧酒巷”。每个烧酒作坊都有好几个榆木或沙枣木做成的大桶,用来发酵酒糟。发酵时,将洗净的小麦、玉米、高粱等放进酵桶,加进陈年酒曲。酒糟发酵好后,用蒸锅蒸,烧酒便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发酵时有的还将苹果、梨加进酒糟,这样酿出的酒醇香浓厚。由于肃州出产的粮食品质高,地下的矿泉水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加之空气温度、湿度适宜,所以酿制的烧酒质量好、品质高。
6、面油加工。在人民街遗址发现有明代人们使用过的石磨残块,附近有黑色麦粒、胡麻,证实此处曾为加工面粉和清油的场所,俗称“磨房”、“油坊”。那时人们加工面粉主要靠石磨,石磨有上下两个磨盘,下面的磨盘固定在土坯砌成的圆形墩台上,上面的有磨眼,将清洗晾晒过的粮食堆放在上面,施外力使之旋转,麦子从磨眼漏下磨碎。磨碎的麸麦用手箩在木柜中捋筛,面粉便被筛下,筛过的麸麦倒在磨上继续研磨。如此循环数次,面粉被磨出,最后剩下麸皮。这样磨成的面粉精度高,做馒头易发酵、面味浓,做成的饭食口感好,吃了舒服。胡麻最早从漠北匈奴那里引进,明代肃州大量种植并用以榨油。榨油前,先将胡麻放进铁锅用柴火炒熟,炒时边加温边用手搅动。胡麻的生熟程度完全靠手感掌握。火候不够,出油量就少;过火了,榨出的油就有苦味。胡麻炒好后,放进木质油槽,按动与之配套的巨大木质油梁挤压,胡麻正好处在油梁的支点,于是清油便被源源不断地挤出来。这样榨油虽出油量少,但榨出的清油色泽鲜亮、油性高、香味浓。
7、木器制造。肃州正南的祁连山有松柏密集的原始森林,特别是生长在这里的油松,树干大而笔直,木质细腻,纹路自然,油性适中,是加工木器的理想原料。明代,肃州人除盖房、修建寺庙外,主要用于家具和生活用品制造。制造的家具种类式样主要有条桌(也叫“供桌”)、方桌、炕桌、靠背椅(也叫“太师椅”)、衣柜、炕柜、屏风、方盘、条盘等。家具通体木制,钉铆也用木头做成,足见古人技艺之高超。家具颜色大多以红色为主,用面粉、朱砂、猪血等调配成的树脂漆刷成。有的绘有彩色花卉、龙凤、蝙蝠等,绘画线条明快、晕染适宜。家具油画好后,都要刷上铜油,这样便光亮照人。铜油通常由油漆匠自己熬制,将铜钱放进盛有清油的坩埚,用柴火长时间煮熬,直至铜钱完全融化,便熬成褐黄色铜油,然后趁热刷上去。当时,肃州还以加工木梳出名,加工木梳的那条街叫“木梳街”,木料为祁连松木和质地坚硬的榆木、沙枣木,做成的木梳花纹好、不变形、不断裂。
8、造纸印刷。西汉时,肃州民间就开始造纸。造纸先制作纸浆,主要把当地盛产的芨芨草碾成粉末,放入碱水中浸泡,泡到浓度适宜时过滤。纸浆做好后,均匀倒在密度合适的丝绸上,放到由木头、草圈组成的蒸笼里蒸,蒸好后晾晒干燥就成纸张。纸浆中有时加进少量羊绒、驼绒等,做出的纸柔韧性强,经久耐用。蒸出的纸有时涂抹上黄、红、蓝、绿等颜色,便成了彩色纸张。有了纸,便兴起了雕版印刷。雕版主要用附近的嘉峪关黑山岩石制作,雕刻内容大多为人们普遍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孔孟著作。印刷时先给纸张喷上少量水,使纸张受潮,然后将纸张平展覆盖在雕版上,再用棉球蘸上调配好的少许墨汁,用带墨的棉球在纸张上均匀拍打。拍打结束后小心取下,晾干、线装、剪裁就成成品。
明代的肃州工业园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当时园区内的各种加工业在本地都有丰富的原料,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加工。有些原料如玉石、铜矿石、木料、石料等,只需人力就可大量取来,无须花钱购买,所以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二是讲求聚集效应。从遗存加工作坊的布局位置看,都集中在人民街头道巷、二道巷,这样既可做到设施互相利用,又可互相传播交流信息,促进各产业联动发展。
三是设施条件具备。当年运输原料和产品的道路至今尚存,宽的可两辆马车并行,窄的一辆马车通行。曾使用过的四眼天然水井还在,有的至今还在汩汩冒水。
四是注重产销对接。不论是玉器、皮毛制品,还是木器、纸张等制品,都瞄准当时的消费市场,要么通过商旅向西方国家销售,要么在本地市场销售。不管销往哪里,都有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