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用上三脚耧犁】
耧是播种机的始祖。三国魏嘉年间,敦煌农民就开始使用牛拉三脚耧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皇普隆为敦煌太守,民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少。皇普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力过半,得谷加五。”宋代时,敦煌农民普遍用牛拉三脚耧犁播种。敦煌莫高窟宋初第454窟《弥勒经变》壁画中,就有农民用牛拉三脚耧犁播种的画面:牛牵三脚耧犁,人扶三脚耧犁,种子盛在耧斗中,耧斗与空心耧脚相连,边走边摇,种子落到地里,开沟、下种、盖土同时完成,能提高播种效率。
【加工粮食用石制工具】
1972年,敦煌故城出土了汉代谷物加工用具——石臼。石臼中部凹下,放入谷物,用手持石杆,直接捣去皮壳或捣碎。莫高窟五代、西夏、元代的壁画中,还有“踏碓图”,用一脚踏杆板舂米,另一人添加谷物,而且已经开始运用杠杆原理。在莫高窟初唐321窟《宝雨经变》中,两女推转手推小磨加工粮食,说明那时敦煌已经使用石磨,把粮食磨成面粉,改变了只吃粒食的习惯,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使用纺织机织布】
敦煌博物馆收藏的陶纺轮,是从汉代阳关遗址中采集的。敦煌壁画五代98窟绘有纺车和织机,五代6窟也绘有纺车。这些说明敦煌人很早就使用纺织机织丝绸、花毯。
北周时,敦煌人就使用衣架。北周第290窟壁画中,在1座建筑物前,有个架子,上面挂满了衣物。
【使用床、桌、椅等家具】
北魏257壁画中画有胡床,两木相交,中间穿绳子。隋唐时,敦煌人就开始使用长桌、方桌、腰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椅等。
【用木风扇】
西夏时候,敦煌人用木风扇来锻铁。榆林窟西夏3窟壁画中,一人推拉竖式梯形双扇木风扇,给火炉鼓风。
【用蒸馏器酿酒】
西夏时候,敦煌人用蒸馏器酿酒。榆林窟西夏3窟“酿酒图”中,画有方形器、酒壶、酒槽、木桶等。
【用雕版印刷】
唐代时候,敦煌人在木板上刻出反字,涂上墨,把纸铺在上面,轻轻按,印出字来。敦煌藏经洞里发现的唐代《金刚经》、《切韵》残页即为明证。
【丝路上的马车】
敦煌出土的青铜器种类较多,有铜鼎、铜壶、铜镜、铜刀、铜编钟、铜车马等。1982年,考古人员发掘清理了1座西汉墓,从中出土了1套铜车。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无论是频繁的战争,还是繁忙的东西贸易,都要解决物资的运输问题,而大轮马车便是当时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
【东汉晚期敦煌居民开始使用纸张】
多年来的考古证明,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技术,但当时的纸比较粗糙,不便于书写。1987年9月,考古人员在清理伏龙坪的东汉晚期墓葬时,发现在一面铜镜的镜囊里,垫着3片直径17厘米、被剪成圆形的墨迹纸,一片已经霉烂,另两片基本完好。纸色已经发黄,但薄厚均匀,绵软坚韧。经纤维结构显微分析,所用原料含有麻、草、树皮等。透视背面,有明显的“帘纹”痕迹。纸面光滑,似曾做过二次加工。两块纸片,一片上有毛笔墨迹字40多个;一片上有墨迹字60余个。书体介于隶、楷之间,字迹清晰可辨,其中“妇悉履……奈何当奈何……”几个字,现在还能认出。根据科学分析,这两片东汉纸就是“蔡伦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