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在印度和中国,非历史上实有的“佛”有许多,如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弥勒佛即“如来佛”,是兜率天的统治者,以高贵和禁欲主义形象出现,深不可测的目光注视遥远未来,并且将拯救世界。公元一千年末他的外形成了一个肚子胖大的笑佛,成为东方最流行的神之一。“欢喜佛”与他无关,是性关系的一种婉转说法。敦煌弥勒信仰的历史悠久,早在北凉的遗物中就有弥勒佛像。如今敦煌石窟保存自隋迄宋的弥勒经变98幅,为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题材。
地狱。早在佛教传入中国前中国人就有了地下世界的观念,但其中并没有任何形式的惩罚。印度人有十个“冷地狱”和十个“热地狱”。中国人的十层“地狱”是在阴间接受惩罚的牢狱,第一层是罪人受审的法庭,最后一层根据罪行决定去向。地狱情景的图解画多画在庙宇墙壁。敦煌壁画故事中有难陀出家因缘故事。释迦弟子难陀因迷恋新婚不久的妻子孙陀利,不肯出家为僧。为了断其难舍爱妻之恋,佛便携难陀遍游天地人间。难陀来到天宫,见美艳绝伦的500美女各个胜过妻子百倍,但这些美女都没有异性相伴,佛许愿如果难陀愿出家修行,功德圆满后即可到天宫尽娶美女为妻,难陀听后大喜,表示愿出家修行。佛见难陀出家动机不纯,难成正果,又携难陀入地狱,难陀见有一口滚沸的大油锅空煮,问这是为何,鬼卒们称此大油锅是专为“淫欲多情”的难陀准备的,难陀听后大惊失色并痛悔前非,决定专心修佛,后终成正果。
鹿。“鹿”与“禄”同音,鹿象征富裕,还象征长寿。著名的“二十四孝”之周剡之的故事过去的人都很熟悉。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为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的糜鹿。敦煌壁画中九色鹿舍己救人本生故事画,依据三国吴支谦译《佛说九色鹿经》,原文详见《大正藏》第3卷。在敦煌石窟中存于257窟,此画是国内外现存《九色鹿本生》故事中年代最早、内容最丰富、艺术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幅。
方丈、和尚、尼姑。据说秦始皇曾派徐福去东海寻找神话中的三座神山“方丈”、“蓬莱”、“瀛洲”。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原为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为对禅林住持或师父之尊称。“和尚”出自梵文,意思是“师”。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称和尚。后来习俗上成为一般男众出家人的称呼。据说建立尼姑庵是违背佛祖的遗嘱的,见于佛祖对最喜欢的弟子阿难的训言中。自公元972年起尼姑与和尚不能在一起修行。旧俗说正月初一到初三谁在街上看见尼姑,这一年的运气就不好。一千多年前的敦煌人爱吃饼喝粥并且实行分餐制,酒店里总是人满为患,甚至连和尚尼姑在面壁诵经之余,也爱来上几口。寺院收入的大部分粟都用来酿酒或换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