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历史
屹立千年的戈壁巨龙
时间:2015-06-11 11:02:13 阅读量:1008 作者:谢磊

       在敦煌北湖、西湖一带,至今还能看到一条条残破的土垛。在土垛的断裂处,仍能辨别出夹杂其中的红柳、芦苇和罗布麻。远处望去,一条条土垛鳞甲斑驳、创伤遍身,很难把这些颓废破败的“土垛”与传统印象中那些青砖砌墙、白灰勾缝的巍峨长城联系起来。 

       事实上,这些残破的“土垛”,正是几千年前西汉王朝为了“对外御匈奴、对内安百姓”所修筑的汉长城遗迹。如今,这些古老的汉长城,默默地屹立在荒漠戈壁中,面临被人遗忘的窘境。、 

      “酒泉境内分布着大量长城遗迹,最独特的莫过于汉长城了。”市文广局局长贾其全告诉记者,嘉峪关城楼世人瞩目,作为相邻城市,酒泉境内的汉长城遗迹难免会出现“灯下黑”的情况。“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酒泉的长城文化保护挖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长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汉长城的诉说。”

       逶迤千年的历史 

       提到长城的修筑,最早应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西周宣王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兼并、相互争霸,先后有楚、齐、中山、魏、郑、韩、秦、燕、赵等国修筑了长城用来防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原来六国的长城、关隘和防御性城垣等设施,然后,利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旧址,在中国北部扩建修筑了第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朝建立后,在自汉高祖以后的百余年间,为防匈奴,汉王朝在修缮利用秦始皇长城的同时,不断构筑新的长城,修筑列城、亭障、烽燧,筑起东起辽东、西至新疆罗布泊,总长度超过一万公里的汉长城。当时,汉长城的结构还没有砖石,全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河西走廊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并以此分段修筑。 

       在此后的唐、宋、辽时期,长城基本处在修筑工程停息阶段。

       明王朝时,一直不间断地修筑长城、经营边防,成为中国历史上修建长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完善的一个朝代。 

       “我们所熟悉的八达岭长城、嘉峪关‘悬壁’长城,都是由青砖筑成的明长城。”市文广局的黄兴平说,随着历史的前进,明长城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建筑标准,城墙顶已形成了“十人同行、五马并骑”之制,内砌女儿墙和垛口,用以观测和射击,并设券门供通行,筑排水沟和吐水石槽,以保护墙身免受侵蚀。“这时的建筑结构以砖石为主,形式独特,造型精湛,是长城建筑史上最具特色、最为完备的一个阶段。”

       诉说酒泉的故事 

       历朝历代的君王们修筑长城的目的仅在于军事防御,但千百年来,长城所发挥出来的社会作用却意义重大。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长城始终默默地记录着酒泉发展的每一个脚印。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境内长城总长达到823.5公里,其中,明长城仅80.6公里、汉长城达到742.9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市文物管理局的段应君告诉记者,在敦煌、玉门、瓜州、金塔都有丰富的汉代长城墙址、关隘、烽燧等遗址、遗存。历经千年,这些遗址、遗存傲然挺立,充满神秘色彩,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抚摸着酒泉大地上那一座座黄土夯筑的汉长城,时光仿佛又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当时,汉王朝为对抗匈奴骚扰,安定百姓生活,保证丝绸之路畅通,修建了从秦长城的终点临洮开始,向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的长城,途经河西走廊的张掖、额济纳旗、金塔、玉门、瓜州等地,直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兔附近。“当时的汉长城叫‘塞’或‘塞垣’,在金塔、玉门、瓜州、敦煌境内都有汉长城遗迹。”黄兴平介绍说,玉门关以西的当谷燧一带也有一段汉长城保存完好,酒泉汉明长城构筑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体现了浓郁的西部特色。

       保护与传承的新起点 

       其实,酒泉境内的长城保护工作从26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文化遗产,酒泉境内的长城2006年已被国务院整体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与长城有关的遗址,有18个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上百个。 

      “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起,酒泉境内修筑长城的历史,也就是酒泉经济、社会、文化的演进史。”说起酒泉境内长城的价值,黄兴平有说不完的话。他说,酒泉长城是酒泉璀璨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催生了酒泉大地上“铁人精神”和“航天精神”的诞生。“长城对于酒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但开发利用才刚刚起步。” 

     “酒泉境内的汉长城多为沙土夯筑,生态比较脆弱,当务之急是做好保护工作,尽快实施保护项目,才能进一步开发利用。”贾其全告诉记者,我省创建华夏文明传承新区建设,打造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长城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酒泉境内汉长城的开发利用,将开启新的起点。

       据了解,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酒泉境内的长城资源已完成保护项目11个,完成投资5500万元;正在实施的长城保护项目有4个,预计完成投资2240.3万元;即将完成实施的长城保护项目有3个,计划投资1802.5万元;过期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的长城维修保护项目计划投资1.07亿元。其中,敦煌阳关博物馆已成为我市展示、弘扬长城文化的重要阵地,玉门关和锁阳城也已对外开放多年,是我市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玉门关以西当谷燧一段汉长城已建成旅游景点,并已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