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禅宗那场著名的“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争论所见之理,凡眼总是首先敏感于外物的增减与变迁。让我们用一双双凡眼来测量一下莫高窟“北大像”究竟“长高”了多少,为什么会“长高”。
位于96号窟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弥勒大佛又称“北大像”,建造于武则天登基那年。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延载二年(公元695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大佛为石胎泥塑,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一茬茬众生自窟底抬头仰望,在崇高庄严的宗教氛围中,更觉佛的至高无上和无尽含藏。
多少年来,武则天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并深藏谜底。中国历史上惟一登基称帝的女皇,被男权社会诟病得再久,终究还是改变不了史实。她到死还把世人“玩”了一把并“玩”到如今,那块“无字碑”上本来要写的字,永远埋在她心底了,后来人的万千猜想已永无对证。
由于唐高宗李治懦弱,朝中大权尽归武则天及其羽翼。她想革了李唐王朝的命登基称帝,但得找到合理的依据。武则天崇信佛教,一首很著名的《开经偈》就是她的作品:“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一些相士甚至认定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于是,在全国大力弘佛,宣扬弥勒降世,编著《大云经疏》,并下令各州兴建的寺庙塑弥勒大佛以供奉。
莫高窟的“北大像”弥勒大佛就是在这兴佛浪潮中建成的。大佛通高34.5米,在世界原有十大佛教造像中排名第三。但2002年敦煌研究院向媒体宣布的高度为35.5米,千年大佛“长高”了1米。原来唐代以后各个时期,对莫高窟96窟及窟前殿堂进行过多次整修和重建,窟内地表在历次修建中被抬高,相应地佛像的高度便下降了。1999年来,研究人员在考古发掘中,逐层发现了清、元、西夏时期的窟内地层,直到初建时的原洞窟地面露出,从而使佛像恢复到原始高度。
千年大佛“长高”1米还改写了考古历史:把莫高窟窟前出现殿堂的时间提早了200年,而非原先所说的最早殿堂出现在五代时期的说法。
石雕泥塑的佛像能在时光流转中增高,让我们凡胎肉身的芸芸众生,终生遵从一句佛家教导吧:随处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