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崖,字艮思,号愚舟,是清代史地学者、诗人,浙江嘉兴人,历任河南开归道、延绥道等职,以在甘肃酒泉任职期间的活动著称。
沈青崖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中举,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以西安粮监道库务驻肃州(今酒泉),负责西征准噶尔的军需物资供应事务。任职期间,他利用地理知识,疏通张掖河水运,创新了用牛皮筏运粮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军粮运输困难,为西北战事中的粮草运输开辟了新通道,为清军后勤保障立下了功勋。他还督垦河西屯田,积粟输边,巩固了边防经济(事见《重修肃州新志》所载沈青崖《张掖河水运记》一文)。作为一名军务人员,他在军务旁午、转粟飞刍之际,还有余力撰修方志、疏浚泉湖,构建亭台楼阁(事见《重修肃州新志》所载黄文炜《酒泉记》一文),为我们留下了歌咏酒泉风物的华彩乐章。
沈青崖在酒泉的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地方志纂修、诗歌创作及对酒泉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
纂修《重修肃州新志》
沈青崖在驻肃期间,和肃州分巡道黄文炜共同纂修了《重修肃州新志》。该书成书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修,全书共30卷,约33万字,内容包括河西总叙1卷,肃州志15卷、高台县志6卷、安西卫志2卷、沙州卫志2卷、柳沟卫志1卷、靖逆卫志1卷、赤金所志1卷和边陲记略1卷,详细记录了肃州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地理、人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信息,是酒泉历史上最重要的地方志之一,被后世视为酒泉和西北方志的经典。现代学者评其为“文献可征,瑰宝重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后世研究酒泉和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重修肃州新志》的历史价值首先在于它填补了一段关于酒泉的历史空白。自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肃镇志》修成后至《重修肃州新志》编纂已过了120年。该志的编纂填补了这一时期酒泉地区历史记载的空白,为后世研究酒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其次是它反映了时代变迁。该志书详细记载了酒泉在清朝前期至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反映了这一时期酒泉地区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展现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成果。作为一部地方志书,它承载着酒泉地区的文化记忆,传承了酒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酒泉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编纂者在编纂该书的过程中,对旧志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整理,纠正了旧志中的一些谬误,弥补了旧志中的某些不足。同时还广泛收集了当时的各种资料,包括官方档案、民间文献等,使该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准确。它的体例较为完备,内容涵盖了地理、建置、人口、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酒泉的历史全貌。这种全面而系统的编纂方式,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地情资料。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重修肃州新志》为后世的史学研究、地方志编纂等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在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之前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沈青崖和陕西总督刘于义、巡抚史贻直等一起纂修了陕西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方志《陕西通志》。这个重要经历为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于酒泉的文学创作
沈青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著有诗集《寓舟诗集》,其作品风格雄浑壮美,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艺术手法独特,文化内涵深厚。他善于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抒发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他的诗歌《题陆舫》《噶巴石歌》《柔远亭》《钱博土登俊赠西域图》《过高台县》《桥湾城》《河湾野朓三首》《即事》《赤金峡》《南山松》被收入《重修肃州新志》。
在他众多的诗歌中,《噶巴石歌》是一首影响较大的诗歌。其诗云:
雪山西峙万余里,于阗秀结葱岭起。
绿玉白玉分两河,迤逦钟灵酒泉止。
红水坝前溪水清,邻邻石卵排牙齿。
嫩黄深碧间松花,性质坚凝莹肌理。
呼童鞴马恣穷探,解衣泅水沉潭底。
巧伺骊龙睡未醒,犀分潜入蛟宫里。
一拳击倒波斯胡,剨然跃浪颜色喜。
抱持归来夸玉工,琢磨旋用宝砂洗。
徐看剖蕴敌连城,赏玩蓝田差欲拟。
若令有胫走市朝,浮筠无光委然耻。
嗟予未觏希世珍,偶遇璀璨双目眯。
琮璜重器廊庙陈,那许形色粗相似。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描写酒泉洪水河出产的玉质奇石的诗歌,由于近年来酒泉奇石热的兴起,这首诗常为奇石爱好者喜欢和引用。祁连山下、酒泉城南的洪水河及其冲积滩砾石层中自古盛产一种石头,《肃州新志》和《重修肃州新志》对此石均有记载:“玉石,一名噶巴石,出红水河内,乃石之似玉者,有菜色,有白色,又有深碧、浅绿等色,均可琢器。治之者取山丹回沙磨之。”旧志书中所谓的噶巴石,今又称酒泉玉、酒泉彩玉或祁连玉,是制作酒泉夜光杯的主要原料。红水河又称洪水河,是祁连雪水和山间降雨的融合流,河长140多公里,其下游与酒泉讨赖河、张掖黑河汇合。《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红水坝,城南二十五里,水由南山发源,夏流冬涸,山中有红土,山水经其地,色变红,遂名红水。”
噶巴石原生矿位于肃州南部的祁连山主峰附近,海拔5000多米。由于长期风化、侵蚀和洪水冲刷,噶巴石被搬运到洪水河坝的冲积扇及其支流峡谷的砾石中。现在的洪水河冬季干涸,经常断流,每当夏秋上游的祁连山降雨,山洪暴发后,洪水就会冲走河床表面的泥沙,洪水退去,河床暴露,藏在河床泥沙下面的噶巴石同时也露出来,形成“一河石头半河玉”的奇观。这时,奇石爱好者蜂拥而至,捡拾玉含量较多的噶巴石。人们或将它雕琢成各种玉器,或打磨后置于庭院、景区、案头以供观赏。
噶巴石质地坚硬细腻、肌理晶莹、微微透明,具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颜色多样,包括嫩黄、深碧等,间有松花纹理,是玉器雕刻的绝好材料。噶巴石中的图纹石多以绿色为基调,嵌有墨绿、翠绿、鹅黄、雪白等纹理,偶有红、褐、紫等浸染色,形成飞鸟走兽、花木虫鱼、崇山峻岭、江河飞瀑等各种自然画面。噶巴石的独特之处在于同一块玉石上有多种颜色,色彩纷呈、绚烂多姿,堪称“奇石”。洪水河及其所在的南山(祁连山)过去为羌族等少数民族所居,噶巴石之名当来源于居于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来源于羌族语言。
《噶巴石歌》详细描写了噶巴石的产地、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诗歌开篇“雪山西峙万余里,于阗秀结葱岭起”,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祁连雪山的壮丽背景,呈现噶巴石产地酒泉的地理环境。“绿玉白玉分两河,迤逦钟灵酒泉止”描绘出了盛产玉石的洪水河的灵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地理相结合,展现了酒泉的神奇与美丽。“红水坝前溪水清,邻邻石卵排牙齿。嫩黄深碧间松花,性质坚凝莹肌理”对噶巴石的形态、质地、颜色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巧伺骊龙睡未醒,犀分潜入蛟宫里”运用典故和丰富的想象,把采石的过程描绘得无比奇幻,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徐看剖蕴敌连城,赏玩蓝田差欲拟”借用“和氏璧”的典故,将噶巴石与古代名玉和氏璧相提并论,突出了噶巴石的珍贵。全诗通过对噶巴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稀世珍宝的珍视。
沈青崖在酒泉期间还写了一篇文辞极其优美且充满历史情怀和文化意蕴的散文《酒泉亭记》。
酒泉亭,是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甘肃分巡道黄文炜和沈青崖组织民力并向众人集资筹款在古酒泉边修建的一座亭子。
酒泉原是在酒泉城东一公里左右的一处古老的泉水,它历经两千余年,冬不结冰、夏不干涸,一年四季泉水咕咕外冒,从不停歇,其水清澈透明、甘甜可饮。《汉书·地理志》中云:“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名酒泉。”酒泉因骠骑将军霍去病倾御酒于此泉中与将士同饮而闻名。黄文炜和沈青崖在“泉北培沮洳,建大室,下作涵洞以泄水。泉南建六角虚亭,厅事三楹,左右回廊,通于耳室。周遭浚湖为沟塍,树桃柳百株于短垣外。”(据《酒泉亭记》)。这应该是酒泉公园也就是现今的西汉酒泉胜迹最早的营建活动。这些修建的亭、厅、回廊、耳室就是早期的酒泉公园的雏形,奠定了酒泉公园的园林格局。这些人工建筑物的出现,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让一泓古老的泉水成为一块休憩游乐的佳境。
在《酒泉亭记》中,作者不仅交代了修建酒泉亭的原因及经过,还追述了酒泉的沧桑历史,细致描绘了酒泉的优美景致:“半亩澄潭,一泓绉绿;败苇褵縰,枯杨零落;鸦噪晚晖,犊眠浅草;浸塞云而惨淡,印汉月而凄清”;“黄雎晚宿,白鸟朝飞;鱼狎落花,燕穿纤柳;绮窗含雪,餐秀色于祁连;画栋留云,想焉支之靡曼”。作者把酒泉美景和“苏堤鉴湖之佳、曲江风月之丽”相提并论,认为酒泉之美是“天钟其灵”。
作者还写到了酒泉亭建成后,不同身份的人来到酒泉亭前的不同情状。“油幢飞盖,轩车至此,心旷神怡,顿忘远宦;羽觞秩秩,酒酿葡萄;茄拍嘈嘈,声传觱栗。追霍骠骑之壮志,慕班定远之勋名。”这是官员们来到了亭前,他们心旷神怡,渴望像骠骑将军霍去病、定远侯班超一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骚人墨卿,载笔从戎,试上龙堆,忽来鹿塞,望雪山而作赋,过嘉峪而留题;酌水品茶,临流敲句,虽无永和祓禊之乐,庶几有揽辔澄清之意”,这是说骚人墨客来到亭前,诗情顿起,立志要革新政治、安定天下。“九边父老,常供飞挽之劳;六郡良家,久谙鼓鼙之役;狼烟息警,鹭堠常宁;创见曲廊,围绿波而掩映;忽看文榭,如飞鸟之骞腾;负暄荻岸,鼓腹柳荫;莫不共乐升平,欣欣自得”,这是说那些饱受徭役和战争之苦的寻常百姓,在战争停息的闲暇,在长着芦荻的湖岸边,或悠闲地晒着太阳,或在柳荫下纳凉,显得安闲而自得。这些描写,既流露出对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先贤的追思与仰慕,也隐含了与民同乐的儒家思想,强调了酒泉亭的修建不仅是官员的政绩,更是为了与老百姓共享自然之美。
酒泉亭建成以后,沈青崖在亭上题了“可酌”二字的牌匾,成为酒泉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可酌”是说酒泉的泉水甘冽如酒,可供人酌而饮之。后来,吏部尚书刘于义为酒泉亭题了“澄镜”二字,并将酒泉亭命名为“澄镜山房”,又写了一篇百字短文《澄镜山房跋》,对酒泉亭赞美有加。“澄镜”形容酒泉泉水澄澈透明,如同镜子一般。
沈青崖博学多识,他在酒泉期间,对酒泉的人文地理、历史掌故、风土民俗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为他纂修地方志及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酒泉的历史文化得到了系统的梳理和记录。他将酒泉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融合于实践活动和学术著述中,既助力了清王朝的边疆治理,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以军事管理者、史地学者、方志编纂者和诗人的多重角色,构建了酒泉在清代的重要历史图景。他对酒泉的自然地理(如祁连山、洪水河)、矿产分布(如噶巴石)及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成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在酒泉的文化活动以修志为核心,辅以诗歌创作和地理研究,不仅保存了清代酒泉的历史文化记忆,还通过文学形式提高了地方资源的知名度。他的工作为后续研究西北边疆文化与经济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是清代学者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典范。他的作品是酒泉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酒泉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