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旅游火出圈
——酒泉市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酒泉市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抢抓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机遇,着力形成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
打造非遗旅游新场景
酒泉民俗博物馆、肃云香庄、金塔镇杏花村等景点深度植入非遗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敦煌市上元市集、月牙泉小镇、敦煌夜市等被认定为非遗旅游街区,并以敦煌石窟艺术为纽带设置了石窟文化带。
玉门市围绕铁人村“铁人”故里、泽湖村桃源小镇及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建设,将刺绣、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各旅游示范村进行展示陈列。阿克塞县依托民族村小康别墅,鼓励引导开办哈萨克家访户18家,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哈萨克族美食和纯正的哈萨克族手工制作工艺。
各县市区在县域内各景区景点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进景区活动,以“可带走”的非遗产品助力“带不走”的美景“出圈”,一大批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构建非遗旅游新模式
各县市区依托现有非遗资源,纷纷建成非遗展览馆和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及非遗工坊等,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刺绣、毡房、铁器、皮革等制作过程,进一步提升非遗现场体验感。持续扶持“马记”手工空心挂面工坊、敦煌彩塑制作技艺省级非遗工坊扩大产业规模,鼓励兴办金塔匠心巧手非遗工坊、东洞“织梦阁”手工坊、丰乐“巧姐”手工坊等非遗扶贫工坊,通过“非遗+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并带动增收。
此外,各县市区通过旅游市场将非遗产品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同时,把旅游业作为非遗“活”起来的传承载体,让非遗传承人、村民、居民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积极促进全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拓展非遗研学新路径
酒泉市有机整合丰富的非遗、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创新推出一批非遗旅游研学课程和研学路线。玉门市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玉门陶埙制作技艺,开设陶艺传承所,大力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敦煌市依托阳关景区优势和地理优势,建成阳关非遗传习基地,挖掘整理阳关出入关仪式、敦煌阳关根雕技艺、芦苇编织技艺等项目,成为外地游客及青少年了解学习敦煌文化的重要平台。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哈萨克大毡房文化体验中心等非遗实践基地成功创建为市级研学旅行基地。瓜州冶金中专洮砚非遗传承基地通过教学、制作、展示、销售等方式,努力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示范点,进一步促进非遗的活化利用。
丰富非遗旅游新体验
酒泉市依托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以及肃北那达慕大会、阿克塞纳吾热孜节和骆驼节等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将酒泉夜光杯雕、敦煌曲子戏、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肃北蒙古族萨吾尔登、扬戏格舞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类非遗项目汇聚在一起,将各类节庆打造成动态展示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盛会,既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形式,又增添了互动性和趣味性。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市共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市集、民俗展演等活动50余场次,涉及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5个,线下非遗购物节参与生产经营主体62家,销售额达25万元。